让科研成果帮助更多农民“沙海淘金”——记新疆防沙治沙专家刘铭庭

发布时间:2020-09-18 09:39:21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杨涛利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新疆,防沙,治沙,刘铭庭


刘铭庭依然坚持每日在家伏案工作,研究红柳大芸。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作为一个主动选择到新疆来的人,首先要热爱这片土地,要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刘铭庭说。

刘铭庭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治沙专家。即便退休20多年了,他依然在大芸种植基地里忙碌着,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红柳。同时,只要当地农民需要技术指导,他依然会到现场帮忙。

在新疆防沙治沙这条艰苦的道路上,刘铭庭一干就是60余年。对此,他说:“我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里的人们更需要我。”

扩繁红柳数百万亩,在沙漠边缘筑起绿色屏障

“我坚决要求组织把我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分配到祖国的边疆去。”64年前,即将大学毕业的刘铭庭给校高教部的领导写信明志。1956年,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刘铭庭主动请缨支援边疆建设,用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投身艰苦的治沙事业。他如愿被分配到新疆从事沙漠植物研究。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人们称它为“死亡之海”。1959年,刘铭庭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进入荒漠寻找优良固沙植物。

在广袤的沙漠中,陆续有新的红柳品种引起他的注意。“我突然看到一个沙丘上长满了红柳,也叫柽柳。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红柳与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最主要的是叶子的形态呈细长的针形。”刘铭庭意识到,这些新品种会在防风固沙中发挥很大作用。他说:“我原来知道非洲有一种无叶柽柳长在流沙上,这下我们国家也有无叶柽柳了,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优良固沙植物,现在我们国家终于也有了。”

然而,发现新品种仅仅是个开端,大面积推广种植才是关键。此后,刘铭庭潜心研究红柳育苗和造林,从插条繁殖、无性繁殖做起,在建立起试验田,细心研究记录,探寻最佳育苗种植方式,积极引入滴水灌溉辅助沙区育林提高成活率的同时,在长期沙区考察实践中,探索出利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和其他固沙植物的方式,在流沙地、重盐碱地通过引洪成功大面积恢复和发展柽柳灌木林,扩繁红柳数百万亩,在沙漠边缘筑起了绿色屏障。

经反复试验,他将红柳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扦插育苗的亩产苗量也达到了12万株,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人工繁殖红柳大芸,为群众找到“沙海淘金”致富路

治沙让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刘铭庭看来,让当地群众真正受益才是关键。为了调动当地群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跳出治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怪圈,他边治沙边为群众寻找脱贫致富出路。

治沙过程中,刘铭庭发现寄生在红柳根部的野生肉苁蓉(俗称大芸)作为中药已运用了近2000年,但从未进行过人工繁殖。1985年,他在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开始试种红柳大芸,次年就首次完成了大芸的人工繁殖,为群众找到了“沙海淘金”的致富路子。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此后的10年,这项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应用。1995年,于田县相关部门慕名找到已退休的刘铭庭,为于田县治沙脱贫支招,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真正让老百姓受益。”刘铭庭说。他从治沙站拿出自己培育的红柳大芸苗木,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原九大队的试验地里试种了50亩。

两年后,红柳大芸长出来了,也把他的心留下了。为了让当地农民安心种植大芸,刘铭庭带着妻子在试验田里定居下来。

大芸种植场建设初期,刘铭庭用自己和老伴的积蓄与退休工资请了100多名当地群众来务工。为了贴补开支,夫妇俩种了点西瓜,每当到各乡村巴扎上卖西瓜时,刘铭庭都带着自己打印好的大芸图片,向维吾尔族群众们推广这种能致富的种植项目。

收集整理资料,将种植技术写进书里让更多人受益

2003年,刘铭庭获得全国大芸种植的第一个发明专利,紧接着又成功研发出大芸“开沟播撒高产法”。

20多年间,刘铭庭一直将技术无偿传授给周边群众,并手把手教会上百位维吾尔族群众种植大芸,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目前,刘铭庭已在和田地区推广种植红柳大芸和梭梭大芸共计50万亩,一亩红柳大芸年收入达4000元至8000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64年间,刘铭庭在这片边疆沙漠里走了7圈,发现了5个固沙红柳新品种,带领当地农民群众种植红柳林400多万亩,开辟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现在村民们基本上都掌握了大芸种植技术,我就是去了,也很少有村民向我请教技术上的事,大都劝我保重身体……”说到这些,这位87岁的老人颇为自豪。

虽然去现场指导技术的次数少了,但刘铭庭依然很忙碌。他正在收集整理关于大芸的相关资料,争取尽快出一本图文集。“我想把大芸的种植技术写进书里,让更多人增收致富。”刘铭庭说。

刘铭庭曾先后荣获联合国、国家、省部级奖28项,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较多的科学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尊称为“刘红柳”。就在去年,刘铭庭被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称号,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自治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