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北京降雨“迟到”,该如何看

发布时间:2020-08-13 09:04:05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袁于飞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强降雨,黄色预警,蒙古气旋

北京市气象部门预计8月12日京津冀地区将有一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北京当天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山洪灾害风险预警。北京市防汛办向市民发出了减少出行的提醒和倡议各单位弹性上班的通知,不少企事业单位已通知在家办公。

8月12日直到中午12点左右,部分区域才出现一阵分散性降雨。降雨为何姗姗来迟?什么原因导致了北方这轮强降雨?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

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对地区的天气预报,常用滚动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表示,天气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

但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中央气象台气象专家给记者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下泼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一定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也有未被水溅到的地方,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从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

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难题。

目前,随着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已经实现逐小时更新,降水预报甚至可以实现逐10分钟更新。而各省、市级气象部门通常可以做得更精细,预报滚动更新的频次可以达到分钟级,同时,可以实时更新预警信息。公众通过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都能看到不断滚动更新的预报结论。

另一方面,气象专家提醒,如果决策者和公众能养成看滚动预报的习惯,就不会因为前一天看到预报的雨量不太大,第二天就放松懈怠,不再查看更新的天气预报;也不会因为某个时刻雨停了,就认为已经安全,却不去留意如果再来一场雨,是否会有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

什么原因导致北方最强降雨

什么原因导致了本次北方出现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解释,主要受南海夏季暖湿气流北涌、北方冷气旋引导冷空气南下、西太平洋副高西进北台,三种气候条件相辅相成,导致了本次北方范围强降雨过程。

张涛表示,从天气气候背景来看,8月是我国盛夏季节,南海夏季风向北势力达到最强阶段,这意味着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的强度和范围达到最大,形成降雨的条件。

其次,北方蒙古气旋生成,冷空气活跃并随之南下,加之西太平洋副高从12号开始西进北抬,以上三方面气候条件共同造成了北方本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

张涛介绍,未来一周,本轮降水结束后,整体形势并没有根本调整,预计在8月15日~17日,北方地区还将有一轮降雨过程,但新一轮降雨强度还无法判断。

“对于北方这样一个不常出现强降雨的地区,对防汛工作是一次考验。”张涛表示,由于南北两地的差异性,本次北方强降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北方各地的防汛难度。同时,气象专家也提醒,未来三天北方地区降雨强度强、影响范围广,公众需及时关注预报、预警信息。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袁于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