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能源供给 推进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0-01-09 10:02:13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郑欢 贺渝 文传浩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能源供给,绿色发展,重庆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提到“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2019年10月28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既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又处于成渝经济开发区,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双重任务。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能源革命,以多能互补和能源生态补偿为重要抓手,协同构建高效的能源生态系统,是推动重庆乃至长江上游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

当前重庆市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前重庆能源生态系统还不完善,能源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及挑战。

一是全市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扩大,且以煤电为主。2018年全市总发电量754.2亿千瓦时,其中化石能源发电539.1亿千瓦时,占比高达71.48%。与2016年相比,全市总发电量仅上升53.2亿千瓦的同时,化石能源发电上升却高达90亿千瓦时。由此可见,近年来重庆不但未能实现“煤炭减量替代,其他能源形式作为有益补充”,反而以化石能源发电替代部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大量使用煤炭发电会造成空气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重庆地区煤炭储量并不充足,需大量依赖进口,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会造成能源安全隐患。

二是全市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周边地区不足,且开发难度较大。鉴于当下能源结构现实问题,重庆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必须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化石能源发电。

然而,重庆市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不足,开发难度较大,已经成为制约重庆能源供给结构优化的战略瓶颈。以水能资源为例,重庆水能资源相对匮乏,蕴藏量仅0.14亿千瓦,2018年水电发电量209.6亿千瓦时。同时,全市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偏少,且开发难度较大。

优化重庆能源供给体系的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重庆能源供给体系,助推能源革命,笔者以多能互补与能源生态补偿为切入点,提出4点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天然气、页岩气发电,实现化石能源内部替代。与煤炭相比,使用天然气和页岩气发电可以有效地解决由煤炭发电所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以及因煤炭大量进口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煤炭、天然气和页岩气虽同属化石能源发电,但后两者相较前者更为清洁,使用天然气和页岩气替代煤炭发电可以大量减少SO2和NOX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以页岩气为例,重庆本地如涪陵、南川等页岩气储量极为丰富。若能加大对天然气和页岩气发电开发力度,进而替代煤炭发电,则能有效地缓解因大量进口煤炭而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

第二,实施空间协调策略,优化能源空间配置,合理利用周边省市可再生能源,进行多能互补。重庆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不足,且开发难度较大。但其周边省市如四川和云南,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建议重庆应树立“流域能源一盘棋”思想,把自身能源发展放到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推动建立跨省级多能互补空间协调机制。

第三,对于周边省市因可再生能源开发产生的相关费用,可建立经济上的直接能源生态补偿机制。就长江上游地区而言,其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于上游生态屏障区,如川西高原及滇西北等地。对上述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除会产生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外,还会带来后期生态修复等直接费用。鼓励周边省市大力开发其可再生能源,并输送部分电力供应重庆地区使用,实际上意味着周边省市帮助重庆承担了部分因开发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费用。因此,为实现能源供需双方双赢,重庆可建立跨省级的“直接能源生态补偿”机制,对周边省市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补偿,如分摊部分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后续电力使用以差异电价形式开展经济补偿。

第四,对于周边省市因为可再生能源开发产生的人口迁移,可建立教育、工作和定居等间接能源生态补偿机制。可再生能源开发除会产生上述直接费用外,还会造成人口迁移和安置等后续问题。因此,重庆还可建立跨省级的“间接能源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直接能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有益补充。针对上述问题,重庆可以吸引部分有意愿的当地老百姓到重庆定居,并为其提供教育和工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稳定的能源供给,也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以保障其经济发展。通过建立“间接能源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为周边省市解决人口迁移和安置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为重庆提供稳定的劳动力供给,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郑欢,重庆交通大学;贺渝、文传浩,重庆工商大学。本文为长江上游地区环保税政策有效性跟踪评估及空间协同策略研究(19CJY022)阶段性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