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杨月)12月18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
报告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调研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作为子报告,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长江水资源总量约为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是黄河流域的20倍。由于长江经济带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水资源是建设蓝色生态长江经济带的必需要素。从2004年的2350.03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到2015年的2688.30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净增加了338.27亿立方米。该增加量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每年一大半的调水总量。
发布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该子报告梳理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三个现存问题。第一就是水资源总量大,但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从长江经济带水体污染情况来看,2017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46.7亿吨,与上年度同比增加了7.9亿吨,其中生活污水151.2亿吨,占56.4%,水质性缺水问题是长江经济带现在及未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个问题是土地资源承载压力过高,中东部地区严重。长江经济带土地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从上游到下游区域,经济、人口承载比重逐步增加,但土地资源占比逐步减少。第三个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染防治形势严峻。长江经济带沿线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废物虽有逐年放缓趋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占有较大比重。
研究认为,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除工业污染外,由农业生产、养殖业、生活污水排放等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如何解决?报告建议,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全力推进全流域协调配合,加快推进资源在更广领域内优化配置,逐步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不断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加速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
同时,报告建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发展,刻不容缓。传统产业结构是产生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出台更有效并符合当地实际的环保政策,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减少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数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鼓励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同时,积极投入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提高清洁技术的比重,加强排污监督和管理,加快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不断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减少城镇化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生态治理蓝皮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评价篇、制度与技术篇、区域治理篇和国际借鉴篇六部分。总报告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治理取得的成效,明确了当前生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机遇,并发布了我国生态治理指数,提出了生态治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