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9-10-24 14:07:53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作者:程小旭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上游,黄河中游,中原城市群,传承创新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全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从青海源头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是黄河上游,由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属黄河中游,其余的属于下游。

从流域分布特点来看,青海三江源是黄河的源头,甘肃尤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的蓄水池;“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形容了黄河沿岸的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是受益地区;黄河中游的陕西、山西属黄土高原区,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地,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是黄河灾害中受害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包括自然的、人为的原因。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流域引黄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受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调蓄影响,下游的黄河山东段入境水量越来越少,断流次数增加,给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较大。

近年来,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把黄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呼声渐高,也势在必行。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六大现实需要和重大意义。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管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被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及,重要性不言而喻。黄河流域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尤其是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中经常垫底,构成了事实上的西北经济塌陷区,相比较黄河中游的关中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原城市群和下游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上游地区的落后更加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部(原)实现崛起和下游发达地区的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缩小贫困落后的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畅通“一带一路”。

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需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人类文明史所揭示的朴素真理。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先污染再治理的代价太大,是不可持续的。黄河上游、中游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建设好黄河生态经济带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创新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黄河流域的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如丝绸之路文化、始祖文化、长城文化、河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不胜枚举。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挖掘文化潜力,促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树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

四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仓无虞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沿黄河九省区的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份是农业大省、畜牧大省,是小麦、大米、玉米、水果、蔬菜、肉类等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个老百姓,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应该把好食品安全关,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绿色、健康食品,确保国家粮仓安全无虞。

五是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黄河流域的沿黄九省区集中的人口较多,尤其是河南、山东、陕西等都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黄河上游的省份及中游的陕西属欠发达地区,其中的贫困人口较多,面临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返贫率高的问题,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难啃的“硬骨头”。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黄河上游涵盖的区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短板地区,时间紧、任务重,急需国家政策的扶持。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脱贫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黄河流域探寻出一批乡村振兴成功的模式和案例。

六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几乎生活着全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很多又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叠加,中下游地区也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建设好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稳定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