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福建莆田木兰溪:从“水忧患”迈向“水经济”

发布时间:2019-10-17 15:15:3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冷昊阳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木兰溪,水生态,九龙谷,抗冲刷,水环境承载力

中新网莆田10月17日电(冷昊阳)从曾经水患时常作乱到现如今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福建莆田深入治水,让木兰溪从“水忧患”走向“水安全”,继而迈向“水生态”、“水经济”协调发展。如今的木兰溪不仅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一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福建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风光。 冷昊阳 摄

建水库治河道 木兰溪从“水忧患”走向“水安全”

流经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作为福建省“五江三溪”之一,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多平方公里,几乎贯穿整个莆田市城区。

但因为木兰溪河道千回百转,弯多且急,因此抗冲刷难度巨大,泄洪能力也相对很差。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木兰溪水患不断,可以说是小灾年年有,十年一大灾。当地人习惯的称为“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

为破解这一难题,莆田人民远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力破解木兰溪的水患问题,在此背景下,位于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上东圳水库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

1958年,东圳水库开始建设,常太库区13000多人两个月内毅然搬离家园,莆田百姓自带干粮,从沿海、平原、山区各地奔赴东圳工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简陋的工具,仅用了一年零十个月,就建成了这座大二型水库。

  东圳水库。 冷昊阳 摄

建成后,这个坝址距离莆田最主要经济文化中心主城区只有三公里的水库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为莆田的150多万人提供生活用水,占莆田总人口的50%。

东圳水库之外,莆田市还着重发力木兰溪的全流域治理,全面向“水患”宣战。

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莆田市整治河道长15.54公里,新建堤防长28.03公里,新改扩建水闸18座,累计完成投资16.76亿。2012年木兰陂以下河道的堤防全线闭合,洪水实现归槽,流域水灾频发的状况实现了根本扭转,不仅结束了莆田主城区河段不设堤防的历史,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木兰溪沿岸已建成的观光休闲步道。 冷昊阳 摄

此外,2012年以来,莆田市还投入近30亿元建设木兰溪防洪堤37.4公里,通过统筹推进堤防建设、岸坡绿化、岸滩生态改造,建设沿溪步道近20公里,努力打造错落有致、自然生态的木兰溪百里风光带。

莆田全流域治水成效明显。数据显示,近8年来,莆田市共遭受了61场暴雨、35个台风袭击或影响,木兰溪流域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也未出现人员伤亡。

  工作人员在木兰溪上打捞垃圾。 冷昊阳 摄

“水生态”推动“水经济” 木兰溪化身发展之河

在木兰溪流域生态优先的路径下,莆田市既善于“取”,又勇于“舍”。

据介绍,莆田市曾面临这样一道选择题:一个投资260亿元林浆纸的外资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税收30亿元,但项目投产后每天约需40万吨淡水、排放污水约35万吨。在考虑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后,莆田市毅然放弃了这个“诱人”的项目。并从此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落地。

事实上,木兰溪流域着力保护环境,拒绝工业开发,已经逐渐成为当地政府和市民的共识。

莆田市仙游县水务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讲解员黄谋贵介绍,为了保护好木兰溪的源头和上游,仙游县采取了“四不三转一补偿”的举措:不发展工业,不发展畜禽养殖,不乱砍乱伐,不乱占地建房;引导由畜禽养殖业向发展林下经济转变,由自己种植向土地流转、规模种植转变,由从事农业向发展生态旅游、外出打工创业转变。

  流经莆田市区的木兰溪。 冷昊阳 摄

此外,莆田市还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促进木兰溪流域内产业转型,巩固发展沿岸的文旅产业和工艺美术等产业,建设总部经济和节水型、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并构建电子信息、鞋业、工艺美术等6个千亿产业和高端装备等4个500亿产业。

数据显示,2018年,莆田地区生产总值达2242亿元,比1999年增长7倍多,人均生产总值增加近3万元。依托木兰溪系统治理产生的文化、景观效益,建成九鲤湖、九龙谷等4A风景区,挖掘樟龙溪等河道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推动生态效益变成广大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木兰溪成了发展之河。(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