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发布时间:2019-06-28 09:48:01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刘瀚斌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产出优势,垃圾网,小手拉大手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对未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50元至200元的罚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居民分不清干湿垃圾、垃圾投放时间和日常作息时间冲突、垃圾前端分类后端混合、工作生活地点产生的垃圾种类复杂等,舆论对此讨论热烈。

笔者认为,通过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从源头解决垃圾减量问题,发展循环经济,进而实现“无废城市”目标。除此之外,还将在多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需要深入思考。

第一,实施垃圾分类后的投入产出对比。在法规要求下,社区居民、机关单位、企业工厂都将改变以往的扔垃圾习惯。每家要配备4个垃圾袋,居民社区实行定时定点扔垃圾,其他时间垃圾房关闭,并用摄像头监控违规扔垃圾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垃圾房基础设施维护、社区管理、居民家庭支出和作息时间改变等额外成本都将增加,而且政府监管、分类运输等成本也会增加。在当前的生活垃圾分类启动推广阶段,这些投入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需要测算成本投入和收益的平衡性问题。

第二,分类催生的市场化模式。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让很多上海居民头痛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代收垃圾网约工”的新型职业,居民可线上预约、专人上门收垃圾并代为分类投放。基于此,可以与饿了么、大众点评等外卖平台合作,外卖小哥上门送餐的同时可以帮助完成垃圾投放。这类市场模式的构建针对“可回收物”具有一定的产出优势,因为商家可以通过回收利用环节产生的价值,部分覆盖员工代收的劳务成本。

第三,分类带来的社区精细化管理模式。与其他社区管理事务不同,垃圾分类涉及每个家庭,其个体化程度更高。做好分类工作,需要对每户家庭进行宣传、监督,其工作量和精细度可见一斑。如何组织并实现流程化管理,考验着社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但是,上海流动人口较多,小区层次各异、自住户、租住户混杂,这都将增加治理难度。此时,基层政府需要摸索出一套科学可持续的操作方案,如利用垃圾分类行动,可发现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小朋友带动家庭参与分类,策划一些家庭日活动;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鼓励监督,促进楼道卫生改善,增进楼上楼下的和睦等。这些累积的社区关系,将有助于社区开展其他群体性参与活动。(刘瀚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