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全面打响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谱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发布时间:2019-06-20 10:44:07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晏利扬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长江之歌,长江经济带,新塍镇,绿色生态

编者按:

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2016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深入长江沿岸视察并召开座谈会,要求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报即日起开设“长江大保护 发展高质量”栏目,刊发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色发展,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

◆本报通讯员王雯 记者晏利扬

傍晚,在夕阳的映照下,太湖波光粼粼,点点白帆在浩渺的烟波里时隐时现。湖畔,渔人码头游人如织,临湖主打湖鲜的饭店里座无虚席。“这里的饭店旺季大约每天产生近千吨油污水,不会有一滴流入太湖。”说起污水处理,浙江省湖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渔人码头物业管理处负责人信心满满。

先生态后产业、先保护后开发,这是浙江参与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最真实的写照。

6300多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在浙江杭州湾与钱塘江交汇,浩浩汤汤,融入东海。如果说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为承上启下重要纽带的浙江,则正处在“龙眼”的位置。那么,浙江如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构筑长江生态屏障,浙江又如何践行“共抓大保护”的责任担当?

共建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是浙江给出的承诺。

突出示范引领 擦亮长江绿色底色

环太湖区域位处长三角的腹地,这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自然从浙江湖州说起。

入河排污口作为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直接关系到长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湖州境内拥有65公里太湖岸线,为拿出准确的“太湖健康状况表”,湖州市正迎来一场入河排污口“大体检”。

初夏时节,未到中午,气温就直逼35摄氏度。记者在现场看到,排查人员根据地图定位走过沿湖大堤,放飞无人机,紧盯监测屏幕,解译红外线热成像设备拍摄的图像。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大数据平台助阵,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湖州对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太湖及其支流排放的排污口,以及通过河流、滩涂、湿地等间接排放的排污口全面开展排查。

“我们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摸清湖州太湖流域入河排污口底数及其分布,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为全国大中型湖泊入河排污口和全省入河排污口管理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更好地发挥示范效应。”湖州市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浙江省按照水陆统筹、以水定岸的原则,将在湖州市经验基础上,建立完善入河排污口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河长制湖长制等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入河排污口长效管理。

绿色是长江的底色,只有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才能把底色擦亮。对此,浙江省自我加压,拓展延伸国家《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沿岸实施范围,结合环保督察整改,将非法码头整治、港口码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岸线修复保护等工作从国家明确的长江主干流扩展到省全域或重点流域。

在浙江省嘉兴桐乡市华丰港口服务有限公司港区码头上,大型机械设备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工业盐和煤炭装卸作业。日前,浙江省地市两级环保督察组在对其督察中发现,这个码头存在环保设施不到位、防尘网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针对生态环境部门指出的问题,我们已整改完毕,现在在做煤场整体覆盖防尘网和建设排水沟工作。”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在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来龙桥村的东方砂石码头上,昔日繁忙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吊机、地磅等设施已拆除完毕,地面设施清理工作已经完成,开始复垦复绿工作。

浙江境内河网纵横,码头星罗棋布。全省以各地港航部门管理的港区范围为重点,加快“小散乱”及非法码头整治提升,优化港口码头科学布局。同时,通过岸线生态复绿,码头还实现颜值大提升,建成了一大批公园和景观绿道,芦苇成片,水鸟翔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力求突破创新 治水向治污和生态修复协同转变

水,是长江之魂。做好水文章,让长江一泓清水两岸绿,浙江义无反顾。

于是,一系列水生态保护创新措施相继落地,推动治水格局向治污和生态修复协同转变。

漫步剡溪之滨,涟漪层层倒映着青山秀色。“前些年剡溪的水还很脏,两岸景观也有些杂乱,没想到短短数年变化如此之大。”这是不少浙江绍兴嵊州市市民的肺腑之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剡溪因乱搭乱建,畜禽养殖废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等原因,变得风光不再。开展“五水共治”后,嵊州推进省级重点项目——“诗画剡溪”建设,通过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让老百姓乐享治水成果。

剡溪的嬗变,正是浙江省以“美丽河湖”建设巩固治水成果的一个缩影。从“净水”到“美景”,从“建设”到“管护”,生态廊道、山海水城、河川公园,这些各具特色的“美丽河湖”样板正在浙江各地不断涌现。

农业面源污染,是长江流域的另一个主要污染来源。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浙江,如何截污净水,建设美丽田园?

郁郁葱葱的水生植物繁密挺拔,清澈的渠水缓缓流淌。这是记者在浙江绍兴越城区陶堰镇南湖村看到的景象,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把农田变成了小型“湿地公园”。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是农业面源精准治污的一项全新技术。生态沟渠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机制,既可以作为农田降雨径流的排水通道,也可以通过其内部种植的植物拦截、滞留、吸收随农田退水流失的氮磷元素。”越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这项工作已在浙江全面推广。通过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农田排放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都将减少20%以上。

同守长江一泓清水,离不开长江沿线各地跨区域协同治理。

“近期太湖水文、气象条件利于蓝藻水华聚集,请注意防范。”日前,湖州市治水办(河长办)收到来自江苏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发来的监测信息。遥感影像显示:在云层未覆盖的湖区内,太湖蓝藻主要集聚在湖区西部沿岸、南部沿岸和湖心区等水域。对蓝藻发展态势进行综合研判后,当地立即部署湖区提前打捞、增设并修复太湖沿岸蓝藻拦截坝等工作。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的实践,为省际间深化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样板和示范。”湖州市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重点围绕太湖沿岸、中心城区布设有效的蓝藻拦截体系并形成完善的预警系统,逐步建成全市沿境内65公里太湖堤岸及外扩50米的环湖生态修复带。

保护发展互促 实现“绿”与“富”共赢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绕不开的“必答题”。对于这道题,浙江已有了答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发展、推动发展,实现“绿”与“富”的共赢。

对此,浙江省将长江保护修复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结合起来,与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结合起来,协同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浙江省衢州,自古就占据着全省重要水系的要津。

从衢州开化县城出发,沿江而下,10分钟后就到了花牵谷花卉主题公园。这里一年四季色彩更替,景区内小桥流水,随手一拍就是一道亮丽风景,每天吸引数百名游客来赏花玩水。

但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个有着存栏生猪3000余头的大型养猪场。2014年以来,开化县华埠镇华东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关停养猪场、拆违治乱、治水造景、转型升级,带动旅游大发展。去年,花牵谷景区共接待游客12.3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75.72万元。

作为全省大花园的核心区和“两山”实践示范区,目前,衢州以300里钱江源为主轴,正在集中打造以信安湖、乌溪江、马金溪、庙源溪、石梁溪等为精品的一批“美丽经济带”,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8年,全市GDP增长7.2%,增幅五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在浙江省金华城郊的梅溪岸边,人们沿着生态廊道,或是垂钓,或是漫步,各得其乐。然而最高兴的还数梅溪边上岩头村的村民。随着生态廊道建设的推进,岩头村变得越来越美,游客也纷至沓来。“这都是水环境好、生态廊道好带来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生态为基、江河为脉、产业为本、文化为魂,浙中生态主廊道以浙江金华市域八大干流沿线陆域1000米为主要实施范围,东起磐安、西至兰溪,串起浙中大花园。一批以影视文化、花木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和绿色产业功能区正沿主廊道不断建成,“廊道+”效果逐步显现。

浙江省治水办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表示,作为长江经济带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一员,浙江将以长江保护修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构建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系,为高质量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障,率先建成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忆往昔,梦里江南水乡归去来;看今日,浙江美丽经济如花开。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从杭嘉湖平原到瓯江两岸,一曲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正在之江大地奏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