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共建设绿道五点六万公里

发布时间:2019-04-24 10:07:37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王琳琳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绿道,外来生物入侵,下凹式绿地,绿色空间,城市生态

原标题:打通绿色动脉 守护城市生态 十年来我国共建设绿道五点六万公里,去年全国新增绿道一点四万公里

本报记者王琳琳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傅凡,最近刚刚从第六届法布斯(Fábos)绿道规划及风景园林国际研讨会回来。这个会议每3年举办一次,参与者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葡萄牙、巴西、印度、匈牙利等多个国家绿道领域的专家学者,数量达上百人之多。

在这个堪称世界级别的绿道大会上,傅凡每次都会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各自国家绿道建设的经验以及进展。傅凡觉得,与国外绿道建设相比,国内的绿道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建设速度与成绩比国外要快得多,也大得多。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傅凡的这一观点。2010年前后,我国绿道建设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随后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广发展,10年间,绿道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

串起城市空间 市民散步“打卡”

每当清晨薄雾或是华灯初上,家住上海黄浦区半淞园小区的王女士,总是喜欢在附近的黄浦江绿道散步“打卡”。2018年元旦,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全面贯通,沿线5区实现绿道系统互联。王女士不仅能观赏黄浦江两岸的风景,还可以沿绿道去到周边的杜鹃园、牡丹园、琴键春园等7个主题公园,生活惬意极了。

而成都的长跑爱好者“八戒”得益于成都覆盖全域、串联起境内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的绿道建设,跑步空间大了不说,而且更舒适了。“以前我经常跑的是桂溪生态公园和锦城公园,现在绿道建设将两个公园连了起来,刚好是一个半程马拉松的距离。”他说。

在南京、武汉、福州,拥有类似王女士和“八戒”这样感受的居民数不胜数。北京诺兰特生态设计研究院院长班勇表示,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绿道是居民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需求的体现。

在班勇看来,作为一个线型开敞空间,绿道可以串联起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步行、自行车骑行道路系统,配套的服务、市政、标识设施以及沿途供休息、交通换乘的驿站等。

但是,作为城市配套的一环,尤其是高度城市化地区,绿道选址面临着用地紧张、难以串联成网的难题。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绿地、场地空间,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多建设贴近市民生活圈周边的绿道,为市民构建便捷可达、开放共享的社区绿道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上海,建成的社区绿道遍布全市16个区,连接的绝大部分绿色空间,原来都是封闭的,现在通过绿道穿行或串联而成为开放空间,方便居民就近享受绿色福利;在古都南京,明城墙三四米之外就是一条绿道,游客们不仅可以沿着绿道散步,而且可以走到城墙下,触摸墙砖,聆听历史的回响。

曾参与南京明城墙绿道设计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成玉宁则表示:“绿道本身是活态的,当面对自然或文化遗迹的时候,绿道不是装饰它们而是呈现它们,通过视点选择达到交融的效果。”

一条绿道带来环境改善

班勇表示,所谓绿道,应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居民感官上的绿色,另一层则是生态上的绿色。“既要让大家心情舒畅,对生态环境也不能有负作用。”班勇说。

傅凡告诉记者,绿道发展到今天,早已从最初的“线型开敞绿色空间”“绿化人行道”,发展成了生物学、景观学、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可满足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尤其是生态绿道,不仅可以起到游憩休闲、美化环境的良好效应,而且还可以创造和保护城市的绿色空间,维护生态格局。

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绿道时,就综合考虑了绿道的这一特点,在绿道延伸到的地方,全面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和山体生态修复,全面清理排放废气企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成都的锦江水环境治理,就是与锦江绿道建设一体推进的。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随着锦江绿道一期建成78公里,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绿环正在形成。住在江滩公园附近的73岁老人杨兰对此感同身受:“以前河道窄,水也臭,现在水干净了,还可以行船。”绿道建成后,他和老伴每天都会走上几公里。

而在南京,绿道沿途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两侧的废气矿山宕口得到复绿治理,地质灾害全面消除,山体创面恢复葱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此外,南京还将绿道融入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了“面子”上,而且渗入了“里子”。据了解,南京市绿道路面材质选用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两侧绿化还因地制宜推广使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措施,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增加雨水资源利用率。

当然,绿道建设除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更多的还是与现有生态环境的融合。如何在绿道规划、设计时,既做到与现有生态环境完美结合而不破坏?对此,班勇强调,要改变当前我国绿道建设中“重建设、轻规划、轻设计”的现象,“绿道建设并不是就道路而建道路,更不是重起炉灶,做好前期规划设计尤其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勇说。

傅凡也强调,绿道建设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建设绿道。“首先要确定是否适合建设,其次要明确建设何种性质的绿道。休闲型、生态型、复合型等不同功能的绿道不能相互冲突。”

对此,傅凡建议,绿道规划设计前,应充分做好本底调查,不光针对动植物,还要包括微生物,“一方面是打通生物廊道,另一方面也要有效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绿道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综合性系统

班勇表示,绿道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道路,而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综合性系统。“一个完整的绿道体系应该包括道路系统、保障系统、服务系统、教育系统、景观系统等内容。”班勇说。

因此,作为服务居民的公共休闲运动资源,绿道体系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在建设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便捷性、可达性、闲适性等几个原则,方便居民使用。

比如绿道应该方便居民前往,并配套相关的服务信息,比如标注绿道的起点、终点、距离以及难易程度等。此外,开放绿道的维护管理也十分重要,考验着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这方面,我国多个省市都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上海,绿道标识标牌和配套服务均有标准,尽量巧借周边的公共资源来为绿道服务,同时通过以人为本的完善配套体现了精细与善意。在黄浦江绿道,配备有自动贩卖机、公共厕所、24小时热饮水等,甚至还有面向健身跑步等人群免费开放的淋浴服务。

而南京也通过强化服务先导,方便群众出行。在每条绿道上,都设立了供游客休息的驿站,在某些驿站,行人还可以享受免费供应的柠檬水、自行车租赁、免费wifi等服务。

“绿道是政府投入的公共服务产品,除了政府部门的资源投入,还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比如志愿者等,号召大家共同行动起来,热爱绿道、使用绿道、享受绿道。”班勇说。

傅凡则表示,应该重视公众对绿道的使用反馈,对于公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纠正改进,好的经验做法则推广发扬。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层面将对南京、武汉等建设良好的城市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总结提炼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促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