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种”出一种精神——记库尔勒市绿化义务工王成帮

发布时间:2019-04-23 10:11:41  |  来源:新疆日报  |  作者:杨晓东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王成帮,栏杆村,种树,成帮柳

本报巴州记者站/杨晓东

通讯员/陈彦强

4月5日,在库尔勒市城南郊外的柳林里,83岁的王成帮挥动十字镐,褪色的老式军装上沾满泥土,汗水打湿了帽檐。当天,是王成帮和同事今年第一次移栽“成帮柳”,并开始进行树苗扦插。

王成帮,这位义务植树40年的“造林英雄”,又一次开始了“披绿行动”。

■科学育苗播绿

“王师傅,您老83岁了,不是38岁,干活还是得悠着点儿!”共事十几年的同事谢玉芬笑着提醒王成帮。

“岁月不饶人啊,年纪大了,体力还真有点跟不上。”王成帮虽这样说,但是丝毫没有要歇息的意思。

“您歇一歇,给我们讲一讲您植树造林的故事吧!”听谢玉芬这样说,王成帮才从1米多深的树坑里上来,开始讲述他40多年义务植树的经历。

40年前,王成帮是驻库车陆军某师的副参谋长。1978年,王成帮想让部队营区绿起来,就利用训练间隙义务为营区植树。1982年,当营区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时,他也因此受到上级军区绿化委员会的表彰。

“我是农民出身,种地种树也还在行。”时隔30多年,王成帮对那时帮助驻地附近村民科技种田、科学种树的事仍记忆犹新,最让王成帮自豪的是帮助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的村民育苗。

从前,栏杆村的人种树是从别处将小树移过来再栽下去,费时费力。王成帮从成树上剪下20厘米长的树枝扦插到地里,然后浇水施肥,等到树枝发芽生根,再移出来种植,这种做法让村民大开眼界,并迅速得到推广。

王成帮带领官兵和栏杆村村民在驻地周边栽种下了青杨、白杨、钻天杨、柳树、榆树、苹果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这10万余棵树木已成为库车却勒塔格山下一道美丽的风景。

■义务植树造林

“1988年从部队退休后,我就开始在孔雀河南岸种树。1993年,我到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做了一名绿化义务工。”王成帮说。在孔雀河南岸植树8年后,他成为库尔勒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的义务工,又开始在孔雀河北岸植树造林。

王成帮在种树方面的创新精神,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时已初见端倪。他构思设计了十几个蓄水池,利用梯级提水方式将孔雀河水引入,实现了绿化不再与城市争水的目标,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200多万元。

“我们现在移栽的这片柳树叫‘成帮柳’,这种树是政府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王成帮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这种树是我2001年发现的,特点是树形好、病虫害少、抗旱,我已经培育了11代,总数超过1万株。”

王成帮的创新还不止于此。为了改变当地绿化树种单一的现状,他潜心钻研,埋头苦干,将法国梧桐等10余种苗木实现本土化种植。

初步估算,王成帮退休后的30余年里,在库尔勒植树育苗近百万株,王成帮种下的不仅仅是树,还种下了一种精神。

■不忘初心践诺

从苗圃基地到王成帮位于库尔勒市区的家,乘坐公交车需要1个多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中午通常都不回家吃饭,午餐一般是两个馒头和一壶水。

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图什么?几十年来坚持义务植树造林,为什么?这些问题令王成帮的同事魏春英百思不得其解。

“这与我过往的经历有关。”王成帮说。1936年,王成帮出生在甘肃省民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跟着母亲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后,他和母亲的生活才得以改善。1956年,王成帮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当年,他就光荣入党。在党旗前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定这一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部队,他勤学苦练,获得“五好战士”“二等功臣”“雷锋式的好干部”等荣誉称号,成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阅兵的观礼代表;退休后,他发挥余热,先后荣获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道德模范”、全国军休系统“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等荣誉称号……

“是共产党给了我今天的一切,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党的恩情!”王成帮说。

1969年,王成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3000元捐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此后的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都积极捐款。多年来,他为库尔勒市各族困难群体捐款超过10万元,捐出的物资不计其数。

无论是植树造林,还是奉献爱心,王成帮数十年来始终将对党的承诺记于心、践于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