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欧其在《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统筹发展的建议》中提到,近几年,沿江各省市相继推出了铁腕治水举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个别地方在共抓大保护上不作为、慢作为,长江经济带仍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合作机制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产业结构“偏重偏化”。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产业,尤其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对采矿业依赖程度较高。与此同时,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项目密布长江沿线,尤其是重化工产品产量庞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至2.0倍。
污染产业向上游转移。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已处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技术知识集约化阶段,而长江中上游的不少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这些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尽管各地在招商政策中都表示“招商不引污”,但面临发展的压力,对新建、引资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估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
一些地方敷衍整改,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问题突出。2018年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中,部分地方暴露出“表面整改”、“敷衍整改”、“假装整改”等严重问题,固废填埋、暗管偷排、侵占湿地等现象还在长江沿岸继续上演。
固废填埋呈多发态势。2018年6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10天点名江苏泰兴两次。泰兴滨江污水处理厂在长江内侧芦坝港违法倾倒数万吨危废,在被要求整改两年后,不仅整改不力,反而变本加厉,污泥数量从2.3万吨增加到近4万吨,污泥倾倒点距离长江大堤仅约30米。
区域协调机制欠缺,统筹发展与各自为政博弈凸显。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对统筹协调和相互间的衔接与合作缺乏考量。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建议
为此,欧其建议,首先,协同发展,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一是通过定期的政府间、行业间联席会议协商解决上中下游地区产业布局优化问题。二是搭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强化产业“转出”和“承接”的协调机制,由两地政府对承接产业进行全面评估,严禁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
管理联动。一是建立环境敏感区域内项目联合审批或升级审批制度,突破碎片式审批困境。二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增加对重要水体断面、大气质量的监测点,对沿江各省市工业区污染治理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三是通过联合执法、行政授权、行政委托或派驻等形式,实现沿江行政执法的无缝对接。
共建共享。一是建议以《长江保护法》的制定为契机,对长江流域建立全要素的信息共享和共治机制作出详细规定。二是要进一步推动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协议约定上下游年度补偿金额的最高限和最低限,最终根据上游断面水质、水量考核和空间管控3方面的考核结果,在区间内确定具体补偿金额,避免因上下游对补偿费用不明确,使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难以落地。 张倩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