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二○三○年高温热浪将成为中国夏季天气的新常态
气候变化风险加大 我们该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刚刚过去的7月,大家对高温天气印象深刻,以前说高温天气是极端事件,到2030年高温热浪将成为中国夏季天气的新常态。”9月18日,在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气候变化:科学与传播”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说。
丁一汇的这一开场白,立刻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力。据他介绍,气候变化后,除高温热浪外,人类面临的另一大风险就是全球暴雨和洪水的增加。以上海徐家汇为例,上海有长达100多年的一小时暴雨量统计,即一小时雨下的有多大。数据显示,100多年来,其小时降雨量在不断上升,尤其是1960年代以后上升速度更快。“城市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反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逢雨必涝,而且,越是繁华的地方雨量越大。”丁一汇说。
与丁一汇不谋而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表示,城市对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城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75%以上;同时,城市建筑集中、人口密集、交通繁忙、暴露度大和脆弱性强,是气候变化高风险区。
“受全球变化和城市化效应双重影响,未来城市极端事件发生概率将进一步增加。”翟盘茂强调,近30多年中国7个超大城市升温速度比全球平均升温速度更加明显,如果全球平均增长1℃,我们的大城市已经增加了2℃。
在研究中,丁一汇曾对上海贸易中心做了一个淹没情景图,结果显示,在气候变暖2℃时,由于海平面上升,陆家嘴有一半将被淹没,在4℃时,就要被全部淹没。
面对如此风险,人类该如何应对?“适应、减缓。”丁一汇说,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按照《巴黎协定》的约定,在1.5℃—2℃升温下,中国将在2030年总排放量达到峰值。这是中国科学家对未来走低碳发展之路所做的碳排放的预算,如果不走这条路,碳排放就不能达标,由此带来的环境和气候问题也将不可逆。
至于低碳之路具体该怎么走,丁一汇表示,就是淘汰化石能源以及落后产能,让煤、石油、天然气等退出能源历史舞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过去10—15年,美国、欧洲通过走这条路,实现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中国也可以。”丁一汇说。
就此问题,翟盘茂表示,城市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同时影响下,其致灾因子在增强,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和适应减缓措施,来减少人们的风险。事实上,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城市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资金、政策、技术等,这些在城市里都是很强的。城市经济发达,是各种技术创新的中心,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便于管理等,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看来,低碳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而且符合经济理性。低碳的经济理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即理性预期、风险规避和收益最大化。潘家华解释,正如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并不见得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二三十年之后,却符合人们的预期。再就是风险规避,每个人都不想过夏天被灼烧的生活,那就从现在做起,低碳生活,减少排放。
“气候变化关系着每一个人。因此,要研究一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提升人们的科学素质,增加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让持有不同观点,或保守或激进的人们都从自身做起,关注环境,减少浪费。”IPCC第二工作组副主席Stuart Mark Howden说。
(科技日报北京9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