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河畔鸟啁啾

发布时间: 2016-11-01 11:12:40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湿地面积,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环境,湿地生态系统,退耕

  工作人员救助受伤的天鹅。
  资料照片

  湿地生态环境改善后,在此栖息的野生动物多达331种。

  入秋后的玛纳斯湿地。
  袁彬峰摄

深秋的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内,大大小小的水域波光粼粼,金黄色的芦苇迎风摇曳,一群群水鸟闲适地游弋在水面上,芦苇中,小动物偶尔探出脑袋。

这里是新疆第二大湿地,占地面积近17万亩,2011年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5年来,玛纳斯湿地面积增加了7万多亩。湿地生态环境改善后,野生动物达到331种,鸟类277种,当地农牧民也吃上了生态饭。

政府给补贴,1.5万亩耕地完成退耕还湿

看着湿地里这些小生灵,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村民王勇感慨道:“虽然把耕地都退了出去,可看到家乡地绿了,水多了,环境变好了,我们心里也舒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王勇,见证了玛纳斯湿地的变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湿地被开垦成了耕地,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直到近年来才有所恢复。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玛纳斯县将湿地附近的耕地、牧场、鱼塘进行退耕、退牧、退塘整合,自2011年至今,湿地面积增加了7万多亩。截至目前,涉及356户的1.5万亩耕地已完成退耕,仅王勇一家就退出了50亩地。

说起县里的退耕退牧还湿工作,王勇说他一开始还想不通:“农民没有地还叫农民吗?靠什么吃饭?”负责退耕工作的干部跟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年收不了多少钱,退耕后连续15年每年补贴500元,节省出来人力还可以干别的。“想了想有道理,我家的地离水库近,春天水位高种不下去,秋天有时候还没收完,水就进了半截子地。”王勇和家人商量后,2013年主动将家里的20亩耕地退了出来,看着湿地生态不断变好,2015年,他又退出了30亩耕地。

秋收时留下部分苜蓿、玉米,专供路过的候鸟补充体力

“2011年冬季在这里停留的天鹅只有30多只,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去年有600多只天鹅在这里越冬。”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副科长谢发兵说,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是全球候鸟迁徙3号路线的重要驿站,每年冬天,成千上万的候鸟在这里栖息、中转。

为给这些候鸟准备充足的食物,在玛纳斯湿地核心区周围退出的耕地里种上了苜蓿、玉米、油葵等,秋天收割的时候会留下一部分,供越冬的候鸟补充体力。

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玛纳斯湿地周边的居民保护湿地及其野生动植物的意识不断提高。2013年,这里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还救助了一只因胸口结了冰而无法起飞的天鹅。

“野生动物警惕性太高,放在救助中心它们都不吃食,大多都会饿死。所以还是要加大保护力度,避免它们受伤。”谢发兵坦言。

出台生态文明考核办法,建立生态环境考核机制

2014年9月,《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解决了湿地公园管护执法权限的问题,湿地保护更加有章可依。

“原来还有牧民偷偷放牧,现在有聘请的管护员每天巡逻,对于违反条例的情况,我们也有了处理的依据。以前草还没长到5公分高就被牲畜啃光了,经过生态修复,原来裸露的土地,如今被高高低低的植被所覆盖,物种多样性得到了保护。”玛纳斯县常务副县长李春林说,今年,玛纳斯县再投入1.4亿元,用于湿地公园的恢复、保护和利用,加大退耕还湿和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不仅如此。玛纳斯县还出台了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并列入反向测评,从2013年开始,每年设立500万元生态文明奖励资金,在全县范围内与湿地相关的乡镇及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书。

“强调生态文明,就是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之路。”玛纳斯县委书记苏建国说,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正在成为玛纳斯最基本的底色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