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安全工程开局良好

发布时间: 2016-10-27 10:43:41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尹晓宇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湿地面积,植被覆盖度,干草产量,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格局

位于西藏日喀则年楚河流域的湿地面积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里是黑颈鹤与黄麻鸭的栖息地之一,被纳入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图为年楚河流域湿地。

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摄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原特有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对保障中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为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

现在工程实施进度和效果如何?西藏生态系统是否稳定?部分高寒区的环境退化是否得到遏制?

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发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指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

■ 生态系统整体稳定

评估发现,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沙化面积减少,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 藏羚羊超过15万只

西藏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使125种在西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其中,藏羚羊在逐年增加,现已达到15万只以上。黑颈鹤的数量也显著提升,达7000只左右。特别是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已经灭绝的西藏马鹿也被重新发现,种群还在不断地扩大,达1000只左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达700多只,占全国种群数量的33%。

未来,西藏还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加大重点功能生态区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建立矿产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

■ 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

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工程实施的同时,西藏还设定了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

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介绍,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不仅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畜牧防灾抗灾的能力,减少了农业因灾的损失,同时也使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比工程区外高9.9%—22.5%,平均提高16.9%。每公顷折合增加干草产量约85.2公斤,平均提高24.25%。在牲畜棚圈建成以后,高寒牧区正常年份的幼畜存活率至少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防沙治沙工程还吸收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这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通过生态补偿,西藏将解决26.2万人的脱贫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