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如何与媒体良性互动?

发布时间: 2014-07-10 13:35:46  |  来源: 中国环境报  |  作者: 闫艳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环保部门 良性互动机制 环保知识 媒体参与

◆本报记者闫艳

江苏省环保宣教中心的公告栏里摆放着这样一张荣誉证书——《建立政府与媒体、公众良性互动机制》荣获2013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发证单位是江苏省委宣传部。

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王玉华告诉记者,这张证书的背后体现出江苏省环保部门积极探索政府与媒体及公众良性互动机制,增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目前已初见成效。

主动回应掌握环保话语权

“各位,6月6日上午10点,地铁2号线莫愁湖站,环保地铁启动仪式和环保列车开通准时进行,请大家准时参加。”这是6月5日下午15点42分在“江苏环境新闻”QQ群里显示的一条消息,发布者是江苏省环保宣教中心新闻科副科长吉樱。

这个QQ群一共有27位成员,除了宣教中心新闻科的工作人员,其余都是省内跑环保条口的记者。打开QQ群聊天的界面,翻看消息记录,记者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召开新闻通气会或者集中采访的通知。

吉樱告诉记者,对于公众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他们都会协调相关处室召开新闻通气会或者集中采访。频率低时,10天左右会有一次,频率高是2~3天就会有一次。

“为了让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共同参与,我们不仅建立了QQ群,还建立了微信群。通知发出后10分钟内没有回复的,我们会主动打电话和条口记者进行确认。”吉樱说。

如果说主动邀请媒体参加环保部门的工作是一种开明、信任的态度,那么,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就是江苏环保部门掌握话语权的一个具体体现。

新华日报社经济新闻部副主任杭春燕感慨道:“以前跑环保条口,我发现热点问题后,要主动打电话给相关处室的负责人,进行采访。现在发现问题时,往往我们还没打电话联系,在记者QQ群、微信群里就会收到集中采访或者召开新闻通气会的消息。有时候,我们在外采访,没有注意到通知信息,他们还会打电话确认。”

在宣教中心,记者看到近4年来的新闻发布统计表。2012年以前,江苏省环保厅平均每年的新闻发布仅为两次。而从2012年开始,每年新闻发布的次数快速增多,2012年8次,2013年40次,2014年1~6月24次。

新闻发布次数的不断增长,代表着环境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

2013年5月12日凌晨4时,鑫川8号在南京段发生沉船事故。宣教中心主动和省环境监测中心水质部联系,了解事故水域及下游沿途水域的水质监测应急工作,并在13日形成初步调查结果后,组织媒体进行集中采访,对水质监测情况进行了实时通报,极大地消除了长江沿岸居民的恐慌。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宣教中心建立月度环境新闻通报制度,并一直坚持至今。每月将江苏省环保厅重点工作、媒体报道的焦点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通报,做好权威发布,引导主流媒体积极为环保中心工作服务。

“我们要通过及时向媒体通报相关信息,掌握环保话语的主动权,使新闻发布常态化。”王玉华说。

每年春秋两季是秸秆的禁烧期,面对面广量大的秸秆禁烧工作,如何做好宣传工作,成为宣教中心建立政府媒体良性互动的又一突破点。

“传统的宣传可能在禁烧期之前和结束之后搞两场新闻通气会,把相关情况介绍一下就可以了。”王玉华说。但是近两年,他们主动出击,策划秸秆禁烧的宣传议程,从禁烧第一天到抓“第一把火”,再到组织媒体参与巡查,把禁烧的宣传贯穿于整个秸秆禁烧期。在今年夏季不到一个月的禁烧期内,宣教中心组织新闻通气会、集中采访等新闻发布6次,刊发各类新闻稿件和信息200余篇。同时,每日在党报、都市报、电台、电视台公布当日各地的火情和大气质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为环境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条件。

媒体走入日常工作获点赞

杭春燕是跑环保条口的老记者。在她眼里,环保部门近几年对于媒体的态度变化很大。“以前主动发布很少,及时回应更难。”她坦言。由于工作调动,杭春燕曾有一段时间不从事环境新闻报道。待到再次回到环保条口,她不免有些担心,如果像以前那样,可能不利于新闻报道的开展。于是她提出申请,参加一些厅里的会议,了解环保部门近期的主要工作,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

让杭春燕没想到的是,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的大力支持。“我记得当时陈厅长说,既然江苏省政府的常务会议都邀请记者参加,我们的会议也可以邀请记者参加。”杭春燕回忆。在她看来,这体现了环保部门对待媒体开明、开放的态度,同时代表了环保部门面对媒体的自信,这种做法也能让环保部门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在王玉华看来,主动邀请媒体参与环保部门的工作会议,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政府部门对待媒体态度的真正转变。

环保部门的工作会议会展现出环保工作思路。特别是,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例如一项制度、一份文件的出台,都要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所以,让记者参与其中,有助于他们了解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为他们开展新闻报道提供方向,避免记者在报道一项政策时,仅依据他们所看到的文字通稿和政策文本,来理解其制定背景、意义、作用等深层次的本质,导致报道出现偏差。否则,报道与公众见面后,相关政府部门再和记者沟通、纠偏,并向公众二次解释、澄清,就被动了。“因此,主动邀请记者参加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可以有效掌握主动权,让记者了解一项政策出台的来龙去脉,对于媒体客观展现环保部门的工作,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有好处的。”王玉华说。

王玉华理解,所谓把握主动权,就是明确4个定位,实现4个转变。4个定位包括,当好生态文明的宣传员、环保工作的播音员、政府与公众沟通的联络员、环境舆情的预报员。4个转变,就是从传播环保知识向了解公众环保诉求转变,从依靠自身开展宣传向发动全社会开展宣传转变,从报道新闻事件向宣传环保形象转变,从引导公众参与向融洽环境公共关系转变,推动全社会关心环保、了解环保、支持环保,实现环境保护共建共享。

“一把手”们当好环境宣传先锋

上午11点,江苏省环保厅办公室主任季丙贤轻轻地敲了敲厅长陈蒙蒙办公室的门。

“进来。”

季丙贤推开门才发现,早上9点来采访的记者还在。

陈蒙蒙看了看手表,对季丙贤说:“估计还要有一会儿,咱们的会放在午饭时间吧。”

主动接受媒体采访,做好环保宣传员,这样的理念根植在陈蒙蒙的心中。

“为了接受记者的采访,让记者更深入地了解江苏的环保工作,陈厅长经常要把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除非特别紧急的工作没法调整,其他情况下,都秉持媒体采访优先的原则。”省环保厅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每个处室的一把手处长或者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主动接受媒体的采访。”这是陈蒙蒙对省环保厅各个处室提出的要求。

目前,公众环保诉求多、要求高的特点日益凸显。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环境问题往往成为很多群体表达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口。如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关切和期待,处理好与公众的关系,对于环保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陈蒙蒙认为,全省环保系统必须形成共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疾声呐喊、大声宣传。把环保部门所做的工作实事求是地展示出去,把省情实际和环保压力原原本本地传递出去,把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去,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形成同频共振的正能量。同时要更加主动。主动占领阵地,主动设置议题,主动回应关注,主动引导舆论,始终把握环境舆论的主导权。

制度护航政媒互动

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不仅要有领导的重视,还需要制度的保障。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的形势,2014年春节后,宣教中心开始对2009年出台的《江苏省环保厅新闻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江苏省环保厅新闻宣传管理办法》于3月28日正式出台。

随着传统媒体的增多和新兴媒体的介入,在日常环境管理和突发环境危机事件时,快速及时地在第一时间发出环保部门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新闻采访和宣传报道日益增多,亟需一个更加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新闻宣传管理办法。”王玉华告诉记者。以大气质量为例,通常记者清晨发现有霾,上午就会提出采访要求,作为宣教部门当天就要联系相关部门安排采访工作,信息即可迅速见诸网络、报纸和电视。而按照老的《办法》,临时报道计划须提前5个工作日上报,流程耗时长、程序复杂,显然不能满足当今工作的需要。

当前,回避、拒绝媒体已经行不通。积极应对媒体,成为了政府部门的必修课程,关乎环保部门自身的形象。“现在我们应对的媒体数量之多,采访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压力空前。”王玉华介绍。他和同事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尽快选择与配合主流媒体的访问,才能确保消息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并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媒介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