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布鲁塞尔结束了为期5天的闭门会议,会议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二部分的梗概,指出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图为2006年11月16日,在新西兰东南部城市达尼丁附近海域,一架直升机在冰面上着陆。 新华社/法新
这是2005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景象的卫星照片。据测算,北冰洋2005年9月21日的海冰面积约为530.95万平方公里,为自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面积。
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记者林红梅 齐中熙)中国政府正在着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灾减灾体系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洪灾、干旱、沙漠化、风暴、植被面积缩小、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等灾害的影响。
6月4日,中国正式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根据这个方案,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此前,2005年7月,中国设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成为中国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机构。中国政府计划投入3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立起从中央到基层的应急管理体系。同时,中国政府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否合格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纳入对地方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光建教授评价说,中国从上到下、覆盖到基层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将使当中国某地面临洪灾、暴雨、台风、地震等突发性灾害考验时,政府各机构能够快速行动起来,有条不紊地防灾减灾,把灾害对人的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扩大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灾减灾的治本措施。”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指出,“中国政府在2003年提出走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这些治本措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暖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住”方面,中国政府在北方推广采用保暖材料,降低空调能耗,发展集中供热和集中制冷系统;在“行”方面,政府发展城郊铁路、城市快速铁路、地铁和地面公交等公共交通体系;在日常消费方面,政府提倡节约性消费,推行节电节能节水,鼓励循环利用,反对豪华包装。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还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的用户之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
“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少开空调少开车,减少气体排放,地球才不会越变越热,灾害才不会越来越多。”北京实验二小二年级学生张海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