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16日,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会议主题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防灾减灾。
我国海岸线长18,340公里,由于陆海交替、气候多变,导致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加快构筑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增强沿海地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据统计,近10多年来,沿海地区累计造林38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35.5%。新营造海岸基干林带7884公里,有1.7万公里的大陆海岸基干林带实现初步合龙,基本构建起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红树等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在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沿海防护林定位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总量不足,难以承担抵御海啸和特大风暴潮的重任;质量不好,难以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人为破坏较严重,投入严重不足,法律保障和科技支撑滞后等。
据介绍,新时期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将以增强海防林体系、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核心,以保护现有森林和湿地资源为基础,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纵深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工程布局、巩固现有成果、构筑功能完善的防灾、减灾防护林立体配置网络系统。重点抓好科学布局,突出重点;扩大范围,增加内容;加强立法,严格执法;规范技术标准,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机制,增加投入等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