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锡林浩特6月15日电(记者徐博)“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生存,虽然我少养了点牲畜,但是能给子孙留下一个绿色的草原!”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老牧民达林太表情严肃地对记者说。
内蒙古的草原总是令人心驰神往,是无数诗篇与歌赋所赞美的主题。然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内蒙古很多地区却早已不在。由于传统的自由放牧制度和人口的增加,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现象日益严重,有些草原竟然成了戈壁滩。
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为例,全旗85%的可利用天然草地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草地面积已占退化草场面积的20%。于是,科学放牧、保护草场便成了建设新牧区的关键一环,锡林郭勒盟选择了“划区轮牧”。所谓划区轮牧,就是根据草原的载畜量先将草原划分成季节放牧地,然后把季节放牧地分成若干小区,按照规定的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期放牧时间逐区放牧,轮回利用。
家住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杰仁苏木(“苏木”蒙古语意为“乡”)都日不勒嘎查(“嘎查”蒙古语意为“村”)的老牧民达林太今年58岁,家中有七口人。除了老两口,还有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拥有草场11550亩,养了670只羊,21头牛,算是嘎查里的中等水平。
2005年,畜牧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在详细了解了达林太家的草地类型、草产量和牧草再生等特点后,将11550亩草场划分为10个小区并制定了严格详细的轮牧作息时间表:规定了放牧季节各小区始牧和终牧日期;不同季节的牲畜饮水次数、补盐时间和补饲期限。
“除了保护草场,轮牧还有很多好处:羊每天只在一个小区内活动,抓膘就更快了,需要的劳动力也就少了。”达林太说。
经过一年多的划区轮牧,达林太家的沙化、退化草场植被得到了明显恢复。达林太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的草场一亩地现在可以打四捆草,比原来多打了一捆,也就是每亩比以前多打了30斤,牧草产量提高了61%。幼畜的体重增加更快了。仔细算算,虽然达林太家的羊少了,但收入却增加了。
达林太家是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实行划区轮牧、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锡盟盟委副书记邓月楼告诉记者,经过不懈努力,现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全盟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由1999年的30%提高到45%,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由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4053平方公里,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覆盖度由17%提高到41%。随着草场围栏、牲畜棚圈、牧业机械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全盟畜牧业出现了牲畜头数适度压减、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好势头。过冬牲畜始终控制在900万头只左右,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22.3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亿元,牧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800元增加到389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