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十八日电 (记者 赵胜玉)刚刚结束的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会议透露,中国力争“十一五”末进入黄河的泥沙在现有水平上再减少两亿吨。
黄河水利委员会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提出对七点八六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尤其是一点八八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实施综合治理和重点治理,力争“十一五”末进入黄河的泥沙在现有水平上再减少两亿吨。
虽然“十五”期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任重而道远。今后工作中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治理任务艰巨,难度愈来愈大。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仍有六千七百多万亩,急需改造。特别是七点八六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治理任务异常艰巨。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增加,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
二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和河道执法等任务艰巨。随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及重化工基地的建设,用水需求越来越大,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确保黄河中游不断流的形势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基础研究薄弱,科研缺乏重大突破。在水土流失规律、土壤侵蚀机理、坝系相对平衡理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水权制度改革与推广等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方程尚未创立。与洪水预报相比,泥沙预报滞后,随机预报仍属空白。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覆盖水土流失区的监测网络体系还未形成。重大科研成果少、水平低,与生产结合紧密和实用性强的先进技术仍比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