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从昔日的“破八”到今天的“破七”,靠海吃海的浙江中小外贸企业所承受的出口竞争激烈,利润不断缩水的压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再一次走到了一条生存还是死亡的十字路口。
遭遇春天里的寒潮
“我们的出口利润仅去年就下降了2/3,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加速升值,利润会越来越低。”宁波一家外贸企业的经理如是说,当初为了争取出口已经大幅降低产品报价,现如今,人民币“破七”就等于再次在所剩不多的利润上又狠“切”了一刀。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中国经济仍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使全国金融机构减少可用资金2000多亿元。这样一来直接加大了外贸企业的贷款难度,企业的筹资成本及运营风险又一次上升。
在外贸大市宁波,专业从事出口产品生产的企业有上万家,而且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文具、生活家居用品、日用消费品等缺乏议价能力的行业,在对外议价时绝大部分均采用以美元为单位。随着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以及银根紧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那些出口产品单一、避险手段缺乏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日子早已相当难过,“破七”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压垮其中一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民币“破七”后,不少外贸企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盘算新订单的产品定价。虽然对新客户、新产品的报价可以按照新标准调整,但是老客户的合同却没有办法更改。还有不少外商故意拖延结账期,这样一来,严重缩水的利润又会因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减少。
除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资金压力,还有一部分应该归咎于企业本身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浙江中小外贸企业不知资金风险控制机制为何物,在对新客户实施必要的资信调查以及对合同管理及收付款的控制力度很弱,因此发生外商拖欠货款甚至逃匿,以至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坐看大好发展良机错失的现象屡有发生。可以说,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外贸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一道致命紧箍咒。
跟汇率赛跑的中小外贸企业还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贸易壁垒有增无减等众多不利因素,不少企业为了不亏本,选择了让工人放假,停产减少开支。还有一些纯外贸企业由于难以通过提价、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来解压,不得不选择退出。
国内市场或成救命稻草
前段时间,嘉兴的一些纺织企业聚集在一起讨论怎样跑赢人民币升值,但是办法似乎都已经用完了,仍未有更好的办法,比如改用欧元、英镑等强势升值货币来进行贸易结算,用美元报价时与采购商协商分担汇率风险以及交货期再定价等等。
面对提价单,老客户中拒绝态度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外商之所以不接受提价,是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跑到印度、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地方去采购。面对出口困境,传统意义上有两条解决途径,一是外转内销,二是产业升级。但中小企业在研发实力和资金方面捉肘见襟,而产业升级则短时间内难有突破。在这种局面下,不少有实力的外贸制造企业开始将眼光瞄准了国内市场。
以宁波开发区前程进出口公司为例,其原先主要向欧美市场出口厨具、家居用品、不粘锅等产品。由于出口竞争激烈,今年前程开始在甬城设立产品形象店,组建内贸团队,以长三角市场为跳板走向全国市场。而专心外贸15年的宁波宁兴金海水暖器材公司近期也选择在上海、北京、沈阳等地设立销售中心,准备大力开拓国内的取暖器市场。
总的来说,更多的中小企业在转内销时由于缺乏品牌渠道支持以及技术与资金实力上的差距,真正和浸淫国内市场已久的行业巨头开战,其能否在内销市场上站住脚仍需要时间来考量。
“浙江创造”才是增值王道
在受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之外,国内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的涨价和潜在的通货膨胀等因素一起造成了浙江中小外贸企业生存困局。“浙江制造”的出路在哪里?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外贸企业要对现有的产品及市场作出充分的评价与比对,逐步收缩边际贡献率低、市场风险大的产品,将资金腾挪至那些边际贡献大、利润率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小的产品和市场上,加快产品及市场结构调整。
除了市场多元化和交易货币多元化,不少中小企业选择苦练“内功”,尤其是科技创新作为活下去的第一要务。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产品创新及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加强员工培训,着力为企业创新提供内在动力;还有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讲,从“制造”到“创造”的过程必将是一个比较痛苦的阶段,但在优胜劣汰的同时,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存活下来的企业综合实力无疑会大大增强,而“浙江创造”的价值也将在有助于浙江的中小外贸企业跑赢人民币升值,最终走出这场“破七”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