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暑期的昆明很少有闷热天气,在福德村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家当街小吃摊,下午三点多的时候一个客人也没有。一名七八岁的男孩和一对夫妇坐在随意摆放的小餐桌旁,车流和人流拥堵在本就不宽的路上。
这个男孩叫小康,家在云南曲靖,和做小吃生意的父母一起生活在这里。小康的父母从2008年以来,一直就在街边经营这个临时的小吃摊。
开学就要上三年级的小康显得有些腼腆,小康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不算很好,但他对这个并不太在乎。
“上学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放假了,玩才对。”小康说,这天他只吃了一顿饭,中午就在附近的同学家里玩。放假之后,他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妈妈在一旁用生气的口气说:“就是爱玩,放假了晚上睡得晚早晨起得晚,也不好好在家做作业,不知道去哪里疯。我们也没有时间管他,就全靠他自觉了。”
在福德村,像小康这样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有的是跟随在城市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就在附近的小学读书;有的则是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和父母团聚。不上培训班、没有夏令营,在街头巷尾的“根据地”,他们过着自己的假期生活。
据当地一位从事社区儿童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介绍,到了暑假,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不少处于“放养”状态。孩子们就在街边活动,虽然自由自在,但也面临很多安全隐患。如果社区能够有一个供孩子们玩耍的公共场所或者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家长们会放心很多。(记者周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