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质疑书本的涂抹、破损和卫生问题
教材循环,好事缘何起争议
从2008年新学期开始,江苏、山东、山西等省都将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作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节约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记者在江苏采访发现,循环教材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更新太快、教材残缺破损、卫生状况堪忧等,引起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为把好事办好,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日前出台意见,对教材循环使用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摸索。
“教科书循环早就该实行了”
如何使用成必修课
据统计,目前我国教科书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如果这个时间能延长到5年至10年,每本书按15元计算,那么30多亿册教科书循环使用1年就可节约450多亿元,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2250多亿元。
“这是件好事。”教材循环使用,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孩子用过的书一大堆,扔掉很可惜,教科书循环使用早就该实行了。”陈女士的女儿读高一,前几天把初中和小学的书整理了一下,足有两大捆,不知道如何处理。
如何循环使用课本,成为江苏很多学校新学期的必修课。
开学第一天,南京莫愁新寓小学的师生们一起探讨如何循环使用书本。“我们不要在书上乱涂乱画”;“我们要爱惜书本,包上一层外壳,这样就不容易损坏”;“放进书包的时候要平整”……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
莫愁新寓小学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爱惜循环使用教科书,他们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校长张遗民告诉记者,为了让教科书在循环使用过程中保持整洁、干净,学校对这些教科书进行包书皮处理,并召开家长会,寻求家长理解支持,共同帮助孩子养成爱惜教科书的良好习惯,“对于教科书中附带的作业习题,如《美术》中的‘描红’等,我们正在研究解决办法,在不涂写教科书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手都不敢乱碰书,很影响心情”
实施细节不够完善
不过,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实施中也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学校在开学初按“课前有书、人手一册”原则,将循环教科书发放给学生。学期结束时,学校将循环教科书全部收回、集中保存。学校集中管理、学生免费使用,不属于学生个人所有。
作为在南京率先试点教材循环的学校,南京拉萨路小学校长周荣华对此前循环教材实验的失败表示遗憾:“因为书本的卫生问题,再加上不少低年级学生拿到的教材已经写满答案,实验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强烈反对。”
郭女士的女儿对音乐和美术兴趣挺高,不过,这两本教材只能在课堂上看到,上完课老师就把课本收走了。“手都不敢乱碰书,更不用说在上面写写画画,上课时很影响心情。”她向妈妈抱怨。
有些学生反映,老师对他们说,这些课本是免费提供的,是“国家的财产、学校的装备”,不能在上面做任何记号,或者画、涂、记录等,弄坏了还要赔偿。这也让他们感到紧张。
一名三年级学生告诉记者,列入循环使用的教科书,有的到现在还没发,有的是上完课收走,而《美术》则是同桌的两位同学合看一本,另外,书上如果有需要学生填写的地方,老师要求必须用铅笔,“但是,铅笔即使擦了,还是会有痕迹,这样对低年级的同学还是有影响啊。”
“有些教材,比如《音乐》,让学生不写不画还有可能。但是有的课就不行。”卢老师是教小学《科学》课的,她感到了明显的不便,“《科学》这门课,课后要填写活动记录,并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些作业都在课本上。不把书给同学们,怎么办?”
有的老师的建议是,把作业的部分拆出来,一分为二,这样上述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但卢老师质疑:“《科学》课的期末测试,学生没有书,怎么复习呢?”
“循环教材是新生事物”
有一个探索和适应过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对循环教材最担心的,还是卫生问题。“即使经过消毒,这些课本是否卫生,依然要打上一个大问号。”一位姓吴的家长这样说。
教材的设计也有待改进。“这些书损坏起来很快。”南京市鼓楼区某小学的彭老师指着桌上收上来的一堆《音乐》书:“刚用了一两次,有些书脊就掉皮了。”
“既然要考虑循环使用,书的装订质量、纸张用材等就要改进。” 彭老师的同事王老师说,“我看到日本的一些循环使用课本,封皮很厚实,很耐用。”
对此,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志平认为,“教科书循环使用,有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陆志平介绍说,今年江苏按学生人数为学校足额配备了教科书,以后每年按学生数的1/5配发新书,用于补充破损不能使用的教科书。作为学校固定资产,循环使用教科书的质量标准将提高。一旦新的质量标准出台,江苏教育部门将采购质量更好的教科书,提高其循环使用的寿命。
据南京市瑞金路中学校长殷秀萍介绍,为了保证教科书卫生、清洁,学校图书馆每2个月对所有循环使用的教科书进行消毒,“只要宣传到位、管理得当,教科书循环使用,每年的损耗应该可以控制在20%以内。”
“教科书循环使用对教育部门是个新生事物,如何使用、如何管理是当前需要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课题。”陆志平说。(记者 汪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