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生究竟涉及多大人群?中新网统计说,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1010万名,其中复读生有近300万,接近总人数的30%。同时,今年高校计划招生561万,平均录取率不足60%。这意味着40%的落榜者可能加入复读大军。
往年,当高考录取渐渐尘埃落定的时候,复读班的招生工作也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但今年却变数陡生。近日,教育部部长周济称,为保障国家资源及教育公平,公办中学禁办复读班,禁招复读生。此话一出,有人鼓掌欢呼,有人忧心忡忡。
争议一:复读生能否享受公共教育资源
正方
A.1998年以来,国家为支持教育累计安排国债资金约240亿元,但国家教育资源依然严重不足。国家下拨财政只承担三年普高教育,并未给复读生预留师资、资金等。因此,复读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育资源的重复消费,这令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额外损耗,对广大应届生不公平。(重庆晨报、广州日报)
B.相当一部分复读生仅仅是因为不满意高校或专业而复读,造成不少“高分复读”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张非这样的“考霸”。这说明一部分人的复读属于“个人喜好”,而非不得已为之。惟有减少不正常的复读需求,才能遏制不公平的教育供应。 (西安晚报)
反方
a.复读生同样是中国教育资源短缺的受害者,正是因为高等教育机会有限,他们才不得不“回炉”。事实上,复读生往往并不具有和应届生同等“公平”的受教育平台。公立学校的复读班吸纳的往往是家庭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好的学生,复读班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参加高考的权利,仅仅为了资源公平,就把他们推向社会,会导致一种新的不公平。 (中国青年报)
b.教育领域内最典型和最严重的国资流失,是公立名校用国家投资形成的教育资源和品牌办学,收取高额费用,这也是复读班存在的一种形式。试图通过取消公立学校复读班来阻止国资流失,根本不可能。更何况,“高分落榜生”也有自由选择命运的权利。(济南时报)
争议二:复读班的盈利性质是否损害了教育真义
正方
A.公办学校开设复读班,主要目的是盈利。据了解,复读班的学费远远超出了普通高中生的学费。有数据显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每年的复读市场在10亿元以上。这必然会令公办中学醉心于复读班,而忽略了应有的教育。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有经验的教师留在了复读班。本应享受好师资的学生,不得不被没经验的老师带,以致考不上好大学,甚至考不上大学,下一年再复读,形成恶性循环。(大河报)
B.学校并非营利机构,特别是公立学校,它肩负着教育广大学生的义务,是万千学子接受人生洗礼的课堂。如果学校都“向钱看”,那它就违背了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这是教育界的失败。(网易论坛)
C.教育部禁止公办学校办复读班,而其他民办学校则完全可以满足复读生的需求。如果民办学校能提供更有针对性、收费更合理的服务,复读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市场解决。这样一来,民办学校便能更好地成为公办学校的补充。(南方日报)
反方
a.为什么公办高中的复读班屡禁不止?是因为有需求。为什么学费这么高?是因为有人愿意读。公办高中的复读班是合理的存在,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供求关系。私立学校也可以办复读班,可以打价格战,也可以树立品牌,但学生的家长显然更信任公办学校,价钱贵几倍也愿意把孩子送到那去。这是市场规律的作用。(百度贴吧)
b.周瑜和黄盖的交易很难制止。学校固然想创收,但广大复读生的需求也不可忽视。禁办复读班将会堵死“复读”的自由与权利,形成新的不公。试想,城市的复读生还有民办学校等“次优选择”,而在农村或一些教育落后地区,除了公办高中,则几乎没有其他任何教育资源!(新华社)
c.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措施跟进,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禁令,不仅可能成为一纸空文,还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公办高中复读班被禁以后,民办学校的复读班势必会火爆,但如果没有配套措施,民办学校难免会借机大幅提高收费标准。此外,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的确有待提高。(西安晚报)
【点评者说】
归根结底,复读是高考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复读矫正了高考的不公。“一考定终生”的统一高考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次优公平”,为了补偿这种僵化的公平,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容忍许多“看得见的不公”。
对于教育部来讲,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政策上的大事;而对考生而言,高考则是人生大事。既然教育部也知道,把一个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机会系于一次考试很不公平,那就应该允许他们第二次、第三次参加高考,多给他们几次改变其命运的机会。在这个略显畸形的体制下,教育资源的不公或者已经可以忽视。复读班以后是公办还是民办,这也不重要,关键是:复读生不是教育的包袱,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应该从教育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入手,取消公立中学复读班,并不是我们的切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