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扫盲工作开展最有成效的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推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变革,呼唤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呼唤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使适龄儿童都能够进入学校学习,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遍提高;多种形式农村成人教育,使农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电视,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改革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懂得了“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从而激发起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内在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农村文化教育的大环境,成为推进扫除文盲工作的原动力。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扫除文盲和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 的地位。
二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扫除文盲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扫盲教育的政策法规。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提出了扫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扫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3年8月,国务院重新修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94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要求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要坚持将“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12个部门《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扫盲工作做出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提出“到2007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为了落实扫盲教育的目标,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把扫盲工作作为衡量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列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扫盲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对扫盲教育的投入,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成果,统筹规划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成人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盲工作。各地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扫盲工作深入开展。
(一)坚持不懈开展扫盲,文盲数量大幅度减少
1.全国人口中的文盲总量和成人文盲率明显下降。经过长期不懈地开展扫盲,在总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文盲总量大幅度减少。2000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盲人口(15岁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其中扫除青壮年文盲4610万,成人文盲率已由22.2%下降到9.08%,扫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图1: 1949~2000年全国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文盲人口和成人文盲率变化表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1953、1964、1982、1990、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