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2月26日电 春节前“保姆荒”,春节后“用工荒”,几乎是每一个大中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尽管不少地方通过双倍薪水、年终分红、提前签约等方式,试图留住打工人员返乡的脚步,但效果仍不明显。
研究劳动力价值问题的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劳动力价值评估体系亟待从简单的雇主“一元定价”向“双向评估”转变,多元化的劳动力价值挖掘体系也亟待建立。
“两荒”延续两个来月用人单位拓“荒”难
“这几年除夕前半个月到春节后的一个月,我的企业几乎无人干活,名义上放假从春节前一个星期开始,实际上春节前20天就无法继续接受订单了。”春节期间,从广东返乡的私营企业主吴彪佩颇为无奈地说。
吴彪佩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广东东莞一带,几乎每家企业都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处境。“2000年前后,‘用工荒’大概在20多天,这几年几乎每年时间都在延长,去年我的电子板材生产企业2个月不敢接订单。”
为了破解“用工荒”难题,吴彪佩几乎每年都要回广西河池老家招聘员工。“什么招儿都想了,提前签约,许诺春节后按照到厂时间加薪水,正月十五之前到厂的每天加薪10元……还是没有什么办法。”
由于电子板材的生产线更适宜使用熟练工人,与吴彪佩从事同一行业的企业主们都喜欢招募熟练工人,尤其是手指细腻、灵活的女工。企业主张莨说:“难,真难。这几年我几乎每年正月初四就开始到云南、贵州招工,但效果还是不明显。”
珠三角的“用工荒”同样在中部省区城市中有所体现。武汉市劳动力市场春节前职业供求状况统计数据显示,1月15日至2月10日,武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需求人数为41963人,求职人数为7000人,总量上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其中餐饮服务员、裁剪缝纫工和商业服务人员分列招工最难的前三个职业。岗位需求数为13000人,但报名求职者只有120多人。
农村深层变化促使更多农民工“回归乡村”
常年关注珠三角经济发展状况的浙江大学博士杨天保用“农村深层变化”来描述这种变化。
“春节返乡热潮是中国人传统‘家’的心态使然,一浪高过一浪的返乡民工热潮恰恰就是这种根深蒂固‘回家’文化的反映。一般而言,‘图新鲜’是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在外出打工过程的最初想法,一旦城市和行业的新鲜感淡漠,必然产生谋求发展、谋求转变的心态。”
杨天保分析认为,“家”心态只能尊重,无法扭转;“图新鲜”和“谋转变”则凸现目前农村深层变化,正在日益影响着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各地政府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不少地方农民群众收入水平开始提升。而改革开放以来,最初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也从20多岁进入到三、四十岁,政策的转变和城市门槛迟迟无法降低,使得这部分人群开始“回归乡村”,通过发展本乡本土的事业来获取效益。
记者采访的不少专家学者均认为:如果城市不能给外出务工人员一种“家”的感觉,其吸引力必然不断下降,回乡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思想一脉相承,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外出务工人员。
劳动力用“脚”投票“双向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记者在珠三角和中西部省会城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语还是劳动力用“脚”投票,他们对要去哪个城市打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他们自身的价值评估也与城市对劳动力的价值评估有不小的差距。
“打工太累,收入和家里差不多。”这是记者采访的农民工心里话。广西河池市农民工覃焕辛扳着手指头算:东莞打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收入800元,一年收入也就8000元左右。在家里种桑养蚕20多亩,甘蔗18亩,加上养猪,效益好的一年下来也能赚到6000元至7000元。
近年来,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在各地屡屡上演,广东省去年六成企业严重缺工,平均每1.5个岗位争夺一名求职者;平均每招进一个工人的同时有0.73个工人流失。预计今年广东省用工需求将更加旺盛,制造业招工难状况将更加严重。
杨天保认为,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水平、确保劳动力价值不断提升的机制面临着深层危机:缺少恰当的薪酬激励机制,不能让外来务工人员看到成长空间;每年获得更多的额外培训时间、额外休息时间、岗位和职务的变更、收入水平和公司经营业绩密切联系的“股票”经营方式,都是国外顺利成长的中小型企业留住员工的有效形式。“国内企业和用人单位,仍然缺少这方面的意识。”
杨天保说:“城市的劳动力价值评估体系未能把农村收入增加状况考虑进去,这种劳动力评价机制正在面临挑战,尽快将农村价格指数、农村收入水平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双向评估’体系,才能破解这一难题。”(记者何丰伦、戴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