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2006年招聘市场:汽车、通信等四类人才受追捧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2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有冷有热的2006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和入世过渡期的调整,人才市场上管理咨询和法律顾问、汽车行业人才、物流人才和通信行业人才需求全面飙升,而行政和后勤职业则在市场杠杆的调节下,职位需求不旺。

·管理咨询和法律顾问需求火爆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面临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矛盾冲突形式不断变化,企业对管理咨询人才和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出来。

某招聘网首席执行官介绍说,管理咨询公司的业务目前已经涵盖了人力资源咨询、营销咨询、信息化咨询、生产管理、资本运作和综合性咨询等六个方面,对拥有丰富管理和咨询经验的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涨。

在法律专业人才方面,法律职位需求上涨在猎头公司也有所体现。北京某人力资源开发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解释,中国入世即将走进第六个年头,WTO规则被企业接纳和重视,再加上对产品环保性和安全性保护的要求,企业强烈感受到法律支持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企业开始安置法律专员岗位。

·汽车行业人才全线告急

2006年的汽车市场,无论是整车销售的“车前市场”,还是由维修保养等服务组成的“车后市场”,都向人才伸出橄榄枝。

从某招聘网发布的职位需求数量上看,该行业由3月份的8450个冲到了10月份的14336个在线招聘职位。

某招聘网人才研究中心总监欧阳晖则认为,未来5年,人才供求矛盾将出现激增的状况,尤其汽车的研发机械工程师、销售和市场人员工作机会很多。普尔摩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庆华解释说,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激增由两方面原因造成,首先,目前国内汽车保有量大量增加,售后服务、等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大。其次,全球知名的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已进入中国,行业外延逐步扩大。

·物流人才因势见热

2006年,随着入世过渡期几个行业的放开,以及筹备2008年奥运会,物流行业人才是人才市场需求的旺点。

某国际(北京)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勇介绍,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就是那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型物流高级人才。

·通信行业人才扩张

为保证2008年3G业务的成熟运作,国家近几年在3G上投入巨额资金,由此,通信行业技术人才水涨船高,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也大有增幅见涨之势。

某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庆华指出,今后几年,通信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分布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新增电信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

欧阳晖分析今年通信行业人才市场状况,经营管理类、通信技术类和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比例为2:3:5,由此可以看出,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员比重上升,这预示着更多非通信专业人才将涌入通信行业。

某国际(北京)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勇说,从科锐国际的调查数据来看,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级人才层面。其中,人才缺口最大的是营销人才,企业最关注的是营销类高级人才,其次是综合管理类高级人才、人力资源类高级人才和财务类高级人才。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