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立冬时节,京城已是冷风阵阵,北京市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却迎来一个温暖的问候,美籍华人任玉书女士又向这个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了约十三万元人民币。记者获悉,这笔捐款近日已通过原美国《侨报》社长范东升先生转交到了学校。如今,这个以招收外地进京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正在温家宝总理亲自关怀以及当地政府、企业和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取得合法生存地位,一步步健康成长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民工涌进中国各大城市务工和生活,许多打工夫妻不得不把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抚养,但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因交不起城市公立学校高昂的借读费、择校费而辍学。据估计,目前主要居住在北京城郊贫困地带的民工约四百万人,而且人数逐年不断增加,无法到公办学校入学的适龄民工子女约有三四十万之多。
一九九四年,曾是河南息县民办教师的李素梅来到北京务工,后应打工亲友们的恳求,她在五棵松附近菜地边的窝棚里办起“私塾”,给九个孩子上课,于是周边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把孩子送来上学,形成最初的打工子弟小学。李老师的丈夫易本耀也辞去老家的工作,来京协助妻子办学,担任学校的校长。但学校当时并不合法,经常被执法人员驱赶,租赁来的校舍也时常被拆迁,学校四处漂泊,几度濒临关闭。
然而,他们的学校逐渐引起京城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九九六年,该校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赵树凯局长发现后,国内外近三百家媒体相继前来采访报道。著名作家冰心之女、北京市人大代表吴青女士也挺身而出,帮助学校解决各种困难,并在人大会上提出议案,呼吁给予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地位。很多社会贤达都坚持不懈地多方奔走斡旋,使学校生存下去。
一九九八年,国家教委、公安部终于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渠道地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同时允许社会团体和个人,经地方教育部门审批依法举办简易学校,并给予扶持。二00四年八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文件中提出,全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对符合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的借读生免收借读费。
易校长的打工子弟小学终于得以生存发展,并得到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师生、海内外人士的支持及资金、物质捐助。为了秉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经海淀区教委批准,学校正式冠名为北京市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现已有一百三十六位老师,三千二百三十六名在校学生,三个小学部、一个初中部。易校长还和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合作,招收更多的打工子弟到这所公立学校就学。现在,海淀区教委又鼓励他办职业高中。
近几年,当新一届中央政府更加关注贫富差距,关注农村、关注进城民工的待遇时,行知学校的孩子们受到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直接关怀。二00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行知实验学校的师生代表应邀参加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温家宝总理特意要一男一女两名打工子弟学生紧挨在他身边,他询问孩子们的家庭和学习、生活情况,还亲手将书包和文具等送给他们,与他们合影,并深情地说:“我们同在蓝天下,孩子们在党的阳光普照下共同成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年六月一日儿童节时,温家宝总理又亲笔题写下:“向行知实验学校的师生们问好。”这一切都深深鼓舞和温暖了学校的师生们。
现在,尽管行知实验学校的办学条件依然有限,有的教室是三个学生用两个课桌,冬天教室里只能烧蜂窝煤炉取暖,每年维持收支平衡还有很大压力,但易校长依然想把学校办好办大。
易本耀校长说,那些给予学校无私帮助的人们高尚的人格,升华着他的精神境界。他意识到教育好这些打工子弟对帮助他们的家庭、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性。他说学校应尽量调节学生们的心理,让他们适应自己所处的特殊社会位置,在分享现代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将来也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易校长现在还不定期地与全市一百多所打工子弟学校的负责人举办“校长沙龙”,探讨办学中的各种问题,相互支持协助,提高教学质量,好让北京市几十万农民工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记者 李妮)
中新网 2005年1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