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潜在增长率”是在潜在产出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概念,指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增长率。潜在产出是指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条件下,在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最高产出。潜在增长率可视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水平和趋势水平。据笔者利用1978-2011年年度实际产出(GDP)进行HP滤波测算,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年),我国年均潜在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但自2007年潜在增长率出现拐点,逐步小幅放缓。“十一五”时期年度潜在增长率已回落至9%左右(见下图)。
潜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潜在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
从影响潜在产出的因素(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看,“十二五”时期年度潜在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8%左右。
1.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工资成本上升
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助推力量。但目前劳动力供给正在由“过剩”逐渐过渡到“短缺”。一是随着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在放缓。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15-64岁的人口数量1982-1990年年均增长约1707万人,1990-2000年年均增长约1314万人,2000-2010年年均增长约1105万人。2011年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据联合国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 。
二是受劳动力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就业时间不断推迟,就业人员数量增长放缓。就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速“九五”时期为1.15%,“十五”时期下降到1.02%,“十一五”时期进一步下降到0.07%。
三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放缓。2004年以来,“民工荒”持续上演,目前已由沿海发达地区扩散到内地,由春节期间的暂时现象演变为全年持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已告别了无限供给的时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农民工数量13181万人,2010年增加到24223万人,4年间平均每年新增农民工2761万人,但2011年仅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
四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无论是总量上的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还是结构性的“民工荒”,其结果都是我国工资水平快速上升。1991-2000年我国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年均增长7.4%,2001-2010年上升到12.5%。2001年以来农民工实际工资增长较快,2001-2010 年间用不变价计算的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约为8.7% 。
2.固定投资效率欠佳,削弱资本积累效果
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近20 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1991-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实际增长17.9%,2001-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23.3%。从需求方看,投资增长带来需求快速扩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供给方看,投资增长促使资本存量迅速积累,为经济高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不过,投资在高增长的同时,也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造成资本积累的效果欠佳。具体体现在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