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问鼎全球第一 尚难言贸易强国

2012年02月24日16: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张茉楠 贸易 争端 出口 进出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

汇丰银行近日发表最新全球贸易前景预测报告,预计中国贸易量增速将于2014年超越美国,2016年将会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从来不是问题,但是贸易强国之路却任重道远。

中国是享受全球化红利最大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欧等国将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转移到新兴市场地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中。中国紧紧抓住这一全球化分工的机遇,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迅速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靠庞大的出口制造出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也由此迅速崛起为全球贸易大国。

入世十年来,我国的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2009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当前,中国还只是贸易大国模式,而不是贸易强国模式。在贸易规模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面临着极度的贸易利益分配的失衡。

首先,是贸易顺差的虚幻。事实上,在全球体系中,跨国公司主导贸易分工成为全球贸易于海外子公司出口增长的7.8%,更快于国际贸易增长的7.5%。可以看出,以资源、成本和市场为导向的跨国经营,正在重新塑造国家间生产与贸易形式。

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制造者是海外跨国公司。最近十余年,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很大程度上是外资企业拉动,尤其在出口商品与顺差中,外资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1年跨国公司商品出口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重为18.3%,2002年提高到46.5%(2008年进一步提高到55.3%),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当年法国的这一比重为15.7%,美国为14.9%,日本为9.5%,印度仅为3.5%。也就是说,中国的外贸规模与贸易顺差是被跨国公司的进出口所放大,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进出口与顺差,中国的实际进出口与贸易顺差将足足减少一半以上。以2008年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为1428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达79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3%,另外加工贸易出口67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7.3亿美元。2008年,中国出口商品的顺差为2954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商品出口的顺差为1706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57.7%,另外加工贸易顺差达2968亿美元。也就是说,假如2008年没有加工贸易顺差,中国的商品出口将出现逆差。加工贸易的相当部分利润在海外的研发与物流。上述数据告诉我们,外资企业对推动中国商品出口功不可没,同时也给中国带来巨额贸易顺差,制造出巨大的贸易顺差表象。

其次,是贸易利益分配的失衡。然而,高额顺差背后是资本与劳动以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由于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等原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由此,全球生产性资本根据资本收益率高低及利润极大化原则进行配置。

一是压低要素价格提高资本利润率。中国目前的资本/劳动比只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世界银行基于中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得到,中国工业企业2005年平均净资产回报率超过15%,私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达到19%,外资企业为22%,均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收益利润缘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源于劳动力价格长期扭曲。就劳动力成本而言,过去近30年,我国资本回报率上升迅速,而劳动力回报率增长缓慢,1998年到2008年,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从生产要素成本来看,中国一直在经历着要素价格扭曲并承担着相应的成本。30年来,我国长期处于低要素价格状态,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环保成本、低资金成本,这是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的一个重要条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劳动力价格、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主要由利率管制、资本管制、信贷控制、汇率水平所影响)、土地价格、能源与环境成本所存在的相对扭曲是中国国际顺差扩张的根本原因。定量上的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与资金价格扭曲是最主要的两个贡献因素,在2008年,两者的贡献度分别达到34%和32%。

再次,作为最大需求方没有“定价权”。作为全球主要矿产资源的最大需求方之一,中国虽然对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动,却没有掌握贸易资源商品的“定价权”。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付出了更多的外汇用于进口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贸易条件也趋于恶化。

当前,尽管中国已经逐步成为贸易大国,但却承担着负的财富收益,因此,中国未来必须通过要素价格的逐步市场化定价,使劳动力成本与资源、环境成本真实反应到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中,从而使企业盈余向劳动等要素转移,扭转中国“低要素、低成本、高回报”的全球价值洼地的不平衡格局。

中国需要尽快开启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调整:要通过要素价格的逐步市场化定价,改变以往“国内高价格、出口低价格”的失衡格局,促进贸易平衡;要进一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品牌创新,提高贸易增长的质量,以重塑中国外贸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定价权。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