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2011年一个小企业的喜与忧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投资的火热让不少身处其中的经济个体分到了一杯羹,与此同时,各种成本的上升也让这些中小企业遇到一些难题。
马先生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小型的科技贸易公司,主要代理安全保卫监视识别系统。除了硬件产品的销售之外,代理费和配套增值服务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个体之一,谈到2011年的感受时,马先生感慨地说,“变化很快,我的感觉就是一方面机会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成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马先生的公司主要向沈阳和北京销售产品,“对社会稳定的追求,让我们的客户在今年增加了很多。我们的客户,除了原来的重点安防场馆外,现在大中小院校甚至幼儿园也增加了安全意识,订单大大增加了。”
受益于各地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马先生的企业也得到了很多实惠。“感触最深的就是飞速发展的城市交通,以前仅有的就是很一般的公交车,现在除了增加和更新了大量新型公交车外,地铁和城铁项目也很红火”。
马先生低下头默默算了算,接着说,“现在的新型公交车和地铁等基本上都需要我们的产品,这是很大的需求。我记得不清楚,好像在报纸上看到,全国有50多个城市都在发展地铁和城铁项目。”
另一方面,交通的便捷也增加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这大大便利了我的商务活动。这样的事情以前听说过却根本不关心,因为总是觉得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可真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真是太快了。”他忍不住感慨。
便捷的交通让马先生盘算着未来的发展。他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将生意扩展到上海、广西、广东和湖南一带。他对记者说,目前已经与当地的一些城市建设部门取得了联系,对方对产品的反映很好,这一块利润增长发展的速度,是原来根本没有估计到的。
分享到基础设施飞跃式发展机会的马先生在2011年也遇到了和很多小企业一样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题。
“最头疼的就是用工成本。”马先生坦言,“以前只要3000—4000元就可以在人才市场雇一个不错的也很安心踏实干活的工程师。现在到人才市场,算是个人才的,没有7000—8000元薪水,人家根本看都不看你。啥都不会的也敢开口要4000—5000元。一个月的经营费用都在工资上了,这样还雇不到满意的人。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压力太大了。只要开门就有好多张嘴要养活。”
紧缩政策之下的融资难题更是让他感受颇深。他对记者说,他们这样的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做代理生意,资金又经常不能及时入账,今年更是严重,所以即使有一些订单,如果不够稳妥也不敢接。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不少客户是地方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是政府部门,这让马先生觉得信用度比较高。但他对记者说,“以前政府付款都是很准时的,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监管更严格了,总之答应的都很干脆,应该到账的费用却经常延后。”这让马先生的企业又多了一重艰难。(上海证券报记者秦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