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经济学家展望十二五 货币政策目标将偏移

2010年11月12日08: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央行 经济学家 十一五 利用外资 十二五 移民 候鸟式 国家整合 通货膨胀 资本流动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10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食品价格同比涨10.1%][PPI同比增长5.0% 环比上涨0.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24.4%][人民币贷款增加5877亿元][统计局:国外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国内价格上涨]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于2010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国“十二五”期间要做的各方面工作,做了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

央行将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发言中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央行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她强调,今后会密切关注物价的走势,继续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传统的工具。

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目标出现明显偏移

胡晓炼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对于复苏缓慢的发达经济体来说,受财政赤字负担约束,货币政策需要承担进一步刺激经济的任务。而对复苏势头强劲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它也需要利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

“而与经济危机前相比,主要经济体对工具的选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胡晓炼指出,“这一变化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传统价格性工具被数量性工具所替代,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引导银行利率进而资本市场利率已经转变为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购买债券,压低利率水平,由使用纳税人资金注入经济体变成了直接印钞刺激经济复苏。”

胡晓炼还说,后危机时期的货币刺激目标也出现了明显的偏移———在遭受巨大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刺激复苏、增加就业和恢复增长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尽管在经济复苏缓慢时期,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还不是威胁,但是较长期的低利率水平和大规模量化宽松的政策对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很难断定。“这里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结果———货币贬值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两个结果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如何传导都值得关注。”胡晓炼说。

更重要的是,量化宽松的政策还可能产生除长期通胀外的其他结果。第一,人们对这种货币政策的信心以及对货币的信心会持续性的丧失,从而要隔离这一政策的溢出效应和远离这一货币;第二,本来恢复全球持续稳健的增长需要通过调整结构和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来实现。而这种政策环境很可能掩盖了深层次的不平衡,并且使这种不平衡在这一刺激政策中得以持续,这对全球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健性有一定影响。

继续灵活运用传统政策考虑引入新的政策工具

“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国的货币政策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反应。”胡晓炼指出,要继续坚持把处理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作为我国重要的货币政策任务。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能保持比较强劲的持续增长势头,需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

“第一,要继续灵活运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胡晓炼说,“中国央行已经今年第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表明了我们在管理流动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也表明了我们会持续地使流动性供给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能够合理。今年除了四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之外,我们还提高了一次存贷款的利率。今后我们还将密切关注物价的走势,要继续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传统的工具。”

胡晓炼说,第二,面对新的复杂形势,央行需要考虑引入新的政策工具,这就是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她指出,这一任务已经在中央关于“十二五”建议规划中明确提出,在这一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有三个部分的内容值得深入去研究。

一是要对经济周期进行管理,也就是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使用更进一步有效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特别要及时有效地采用一些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部门或者领域采取宏观审慎的管理措施。比如,今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管理,同时提高了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关注。在这些领域里,宏观审慎管理都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三是在当前情况下积极地顺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使得我们的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波动的风险。

相关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