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框架已定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培育与发展,不仅是打造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记者谢利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方向性意义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经历近一年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之后,终于在9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公之于众。
此份文件最引人关注的是,选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并提出将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培育与发展,不仅是打造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不同于以往的产业振兴规划
实际上,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课题调研工作,早在2009年下半年就已由国务院下属研究机构着手进行,尽管当时选定的方向与此次出台的七大产业略有不同。
今年“两会”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位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这六大产业如今已被归入新出台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此后,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并由几大部委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调研,才形成了最终意见。
长时间的酝酿、调研、规划,以及产业名单的反复调整,都表明了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出台的慎重。对于战略性信息产业范畴的确定,工信部副部长苗圩曾表示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市场规模比较大,发展速度比较快;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包括科研成果和各方面的资源。而此次出台的文件也表示,七大行业的选择主要是“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前,人们往往与之前制定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提并论,并将其视为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后又一个振兴经济的大型产业投资计划。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并且其内涵和目的也不尽相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此前曾表示:“之前的‘4万亿元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是站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的角度,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而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转向至新兴产业项目。”
事实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置于“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国家战略高度,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而不仅仅是阶段性政策的产物。并且,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日前,国家发改委已确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已形成了快速起步的态势,但各地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产业布局雷同、产能过剩隐患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等,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缺少核心技术创新实力。
“新兴产业往往是与高新技术紧密关联的,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元件和关键材料方面对外依存度还很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邬贺铨认为,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拉动投资和短期见效增加GDP,由于不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只能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低端加工或组装角色,“这样的产业即便做大了仍然缺乏竞争力,甚至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抓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环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否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中仍将输在起点上。
另一方面,从我国科技创新的实践情况看,尽管在一些领域已具备了技术领先的优势,但却难于将成果转化,“产学研用”各环节脱节现象严重,技术创新往往走不出实验室,或者即使进入企业生产线,也由于没有真正被“消化吸收”而成为“一次性产品”,造成极大的浪费。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政府发挥协调、引导和推动的作用。
对此,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强化科技创新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一方面要求“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随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随后陆续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及扶持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将浮出水面。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尽管新兴产业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远大前景,但由于其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并存在一定风险,使得资金规模和资金来源成为棘手的问题。
在发展初期,政府财政投入与银行信贷支持显然必不可少。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同时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前不久,银监会与科技部两部门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内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与范围、内涵与发展方向、融资需求以及科技重大专项与金融的结合等,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不过,有专家表示,政府投入只能起到引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关键还是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进入。比如: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只有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成由政府主导向社会资本主导的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真正担负起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任。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