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透过特区30年解读中国 印日都学中国特区模式

2010年08月30日10:4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经济特区 1980年 iPad 中国的发展 时代 商业周刊 中国改革开放 实验室 窗口 亚洲时报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导语】有一首歌,在中国几乎人人会唱——“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从一个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南海边陲渔村,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城市,需要多长时间?深圳给出的答案是30年。美国《商业周刊》曾这样评价经济特区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不少人对中国为什么这么快就变成了一个经济巨人感到好奇,有人给出的答案是4个字:经济特区。”

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这被认为是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的标志。中国由此推开了一扇与世界沟通的“窗口”,并走了一条令全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发展道路。如今30年过去了,开放在中国全境展开,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明显弱化。不过世界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关注并没有降低,由于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问题几乎同样多,人们也在问:经济特区会成为中国新的“试验田”吗?

对于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就,香港《亚洲时报》以深圳为例报道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名单并不长,而且大多数城市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东京、纽约等。但是如果问在这些大城市中,有哪一个城市在30年前还只有两万人,那么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深圳。自从30年前被设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验室”后,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经济火车头”。1980年以来,深圳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20%,在世界上还找不出第二个城市。

1982年建设中的深圳。资料图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日前报道说,30 年前的小渔村是偷渡者的乐园,如今它成为全球新兴市场的样板。深圳以其历史性的变迁,向人们展示了市场的力量。韩国《朝鲜日报》评论称,改革开放让13亿中国人摆脱了饥饿,这个数字相当于美洲大陆和整个欧洲的人口。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人口30年间增长了460 倍。发生变化的不仅是人口,中国特有的拖沓作风在深圳消失了。深圳世界贸易中心曾创造出3天1层楼的奇迹,以至于当时诞生了新词语——“ 深圳速度”。

《亚洲时报》称,令人炫目的经济增长也给深圳的城市风景带来了令人敬畏的变化,无数的办公大楼、宾馆、商业中心拔地而起……深圳反映出中国正在经历的根本变化,表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模式,而经济特区无疑是中国模式中最闪亮的一环。首先,如果政府没有较强的控制力,带有“实验”色彩的经济特区不可能建立起来,全社会也无法容忍在经济政策上的“短期不公平”。其次,中国把经济的可分割性运用到极致,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不尽相同的经济政策,这对其他国家来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特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建立起“时空走廊”,虽然这个时空走廊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解决了中国“船大难调头” 的问题,特区成了中国发展的冲锋舟。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