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50强房企13家负债率超70% 上市央企更抗跌 去年均赚7.21亿 -中国模式和自我坐标 中国社会或现"M型"分化 中产阶层凹陷 -中国重提科研举国体制 突破16个项目 每年储备百枚巡航导弹 -世界杯32强最终23人阵容名单 恐怖袭击与性病考验南非世界杯 -日本首相鸠山辞职 含泪告别 简历 回顾首相之路 菅直人或继任 -财政部公布新疆资源税改革方案 税率5% 市场担忧消费者埋单 -全国人大财经委拟建言减税助企业提工资 贫富差距逼近社会红线 -温家宝谈"天安号":朝韩若冲突中国难幸免 不袒护任何一方 实录 -工商总局:网店7月1日起实名制 记录存两年 违规最高罚三万 全文 -世贸指责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 消息称中国将只允许国企开采稀土
首页>>农业发展
科学家解读水稻高产基因 加速良种产业布局(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6 月 02 日 
关键词: 基因 水稻 水稻植株 水稻高产 水稻产量 水稻品种 基因育种 半矮秆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5月26日下午,匆匆赶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顾不上吃晚饭,即向其团队成员布置了一项新的工作内容——立即安排一次国内有关育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讨论如何将新发现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尽快应用于水稻农业生产,发挥其在培育我国新型高产水稻新品种中的作用。

3天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相继报道了由中日科学家共同发现的被称为OsSPL14基因(又称IPA1基因)的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影响诸多农艺性状、可有效控制水稻理想株型、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基因。

李家洋的紧密部署让他的团队成员再次感到压力。“李老师的工作总是具有前瞻性的,这是一项一开始就针对水稻生产的基础性研究。”一位团队成员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株型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水稻株型应该具有分蘖少、无无效分蘖、穗大粒多、茎秆粗壮等特征。针对这一关键因素,李家洋和他的团队开展了长期的基础研究,而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即理想株型1号)基因的成功克隆,为塑造水稻理想株型的分子育种提供了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基因。在水稻的生产方面,早在3年前,李家洋团队的长期合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钱前,就开始通过杂交方式将IPA1基因导入主要水稻品种,进行培育新品种的工作,目前已经得到一些很有前途的中间材料。

基因育种引发的绿色革命

回溯水稻育种史,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与某个关键基因的发现与大规模应用有关:半矮秆水稻基因的发现,导致了水稻生产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野败不育水稻,经多年努力,在全国大协作下将三系杂交稻配套成功,再次大幅提升水稻产量。

这次发现的IPA1基因突变后能使水稻植株具有粗秆、抗倒伏、分蘖少等优越性状,更适合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如能很好地利用,将会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我们通过一定面积的田间比对试验,得出增产10%左右的结果。但这个结果还不精细,如果在种植条件进一步优化的情况下,增产幅度还会提高。”李家洋说。

过去,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更多地关注所研究水稻材料的新颖性,对综合性状的聚合、对其应用的关注较少,对水稻理想株型和产量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的认识非常有限。然而,株型改良在水稻产量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杂交水稻育种,还是超级稻研究,其核心就在于借助水稻株型的改良来实现水稻单产的跃升。

此前,李家洋课题组通过与钱前的合作,曾发现并克隆了控制水稻分蘖的重要基因。但这个基因却很难用于提高水稻产量,因为它在减少分蘖的同时,也导致了稻穗变小。于是,课题组开始考虑如何获得对产量有综合正效应性状的材料,如穗子大一些、千粒重多一些,更强壮一些(不易倒伏),但具备上述性状的水稻材料很难在生产中找到,而且这种性状通常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

2003年,他们在田间实验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具有理想株型特征的水稻材料,并分离出控制理想株型的主效数量性状基因。该基因的突变能够在生产上得到科学家所梦想的诸多优良性状,因而被命名为“理想株型1号”(即IPA1)。

如果能够把IPA1基因用于我国目前已有的高产水稻品种上,有望使高产水稻更高产。李家洋指出,过去育种学家也可能发现过具有这种理想性状的材料,但由于不清楚其形成的机理,很难应用于高产新品种的培育。现在对该基因的作用机理了解清楚后,就能够对其加以应用,使其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位产量提升缓慢,重要原因就在于水稻产量受多基因控制、性状复杂,而传统育种技术难以对水稻产量相关基因进行有效选择和聚合,只有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加以解决。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理想株型水稻有可能达到亩产1000公斤。中国现在的水稻平均亩产为400多公斤,如果产量增加50%将达到亩产近700公斤,中国的粮食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发挥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现代基因育种技术,把抗病虫、高产、优质、广适、高效等优良性状聚合起来,培育出新的优异品种。而IPA1基因的发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IPA1基因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广泛应用到生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把该基因导入一个主要的水稻品种中,其增产潜力有多大?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这些背景对该基因优异性状的表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十分实际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

通常,一个水稻新品种的培育需要5~10年时间,然而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各国科学家都在努力缩短育种周期,特别是在发现了一个控制水稻高产基因的时候。因此,对李家洋团队来说,加快众多优良基因的聚合、培育新品种的任务尤为紧迫。

来源: 科学时报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世博中国馆"全展期"展出活体"超级水稻"
中国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并获得高产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一个可助水稻增产关键基因
水稻转基因安全证书获批 引发消费者质疑
袁隆平张启发两院士联手研究转基因水稻 并志愿食用
农业部副部长:转基因水稻玉米经过严格安全评价
西方科学家声称水稻排放甲烷 要求亚洲少吃大米(图)
图片新闻:
六大税制改革引关注 新一轮税改提速:突出调节收入分配
中国将建有人值守月球基地 "嫦娥二号"年底前发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