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物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4月份CPI创出18个月以来新高被解读为接近政策警戒线,有观点甚至认为通胀即将来临,加息政策将随之推出。中国证券报认为,一些人对通胀形势的判断过于悲观。从经济运行态势来看,不必过度担忧通胀降临。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经过测算认为,去年4月份物价水平较低,导致今年同期物价指数相对走高。未来两个月,新增物价上涨因素会逐月趋弱,即便加上仍处于高点的翘尾因素,二季度的物价也可以控制在3%左右。国家发改委强调,虽然今年翘尾因素较多,但在市场总体供大于求、重要商品政府储备充裕的情况下,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3%左右是有基础的。
从CPI构成来看,食品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在4月CPI中,粮食、鲜菜、鲜果涨价合计影响占新涨价因素的84.6%。但是,蔬果价格过高,是春节后全国多个地方出现异常天气所导致的短期价格上涨。进入5月份,全国气温转暖,蔬菜供应较为充足。如果不出现极端异常天气,整个二季度蔬菜价格都将持续走低,进而向下拉动CPI。
食品类别中,权重最大的猪肉价格也不会在二季度快速上涨。一方面,国家从4月启动冻肉收储工作,止住猪肉价格持续下跌态势。根据一般做法,这些冻肉将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投放市场,市场整体供求关系不会发生突变;另一方面,夏季我国猪肉消费量普遍偏低,市场需求平淡。
一些人担心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另一个因素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或将在近期调整。发改委在二季度物价走势分析中提到:“今年将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这被媒体解读为国家或将上调油、电、水、气等资源品价格。其实,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价格调整,也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
一方面,资源产品定价由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均可控;另一方面,能源价格调整的确会向CPI传导,但比例较小,而且传导有一定的时滞。权威数据表明,从2004年至2008年,采掘行业的价格涨幅达到97%以上,原材料行业的价格涨幅达到48%以上,而同期CPI涨幅为19.1%,其中由食品拉动的涨幅为16.1%,只有3个百分点由上游资源品拉动。
当前,一些人担心的通胀并未来临,来临的是愈演愈烈的通胀预期。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强调,要管理好通胀预期。所谓管理通胀预期,是指对影响通胀预期的几个因素进行管理。当前控制通胀预期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较弱,国际粮价继续走弱,国际油价在70美元左右波动,因此不存在输入性通胀的基础。
如果二季度物价水平控制在3%以内,预计加息时间将延后。三季度物价翘尾因素不弱,而且猪肉价格走强,这些因素将继续抬升三季度CPI,三季度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证券报认为,加息是宏观调控中力度最大的手段之一。至于是否加息、何时加息,CPI只是作为一个重要参照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在经济过热时期,市场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幅度较大,表现为GDP、M2以及CPI等多项指标超标,这样便可能会采取加息手段。然而,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较多,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出口环境尚未明显改善甚至会出现反复,民间投资依然不振,居民消费潜力远未充分释放,经济并未出现过热迹象,加息的条件没有发育成熟。因此,不必过度担忧通胀降临,同样也不必对加息忧虑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