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3月24日电(记者朱薇)记者24日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上获悉,重庆城市住房供给体系由原来主要由市场提供的“单一体系”,进入政府保障和市场供给并举的“双轨制”,将使约30%的城市人口通过保障房实现“住有所居”。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会上说,我国城市住房制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实行主体由公房配置,最大的问题是房屋供应不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主体由商品房供给,这又导致许多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实践证明,房产具有保障性和商品性的双重属性,完全由政府保障或完全市场化的“单轨制”制度安排都存在缺陷。
“在原有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民工公寓等住房保障体系下,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学毕业生、外来工作人员等社会‘夹心层’,既享受不到现有保障性住房,短时期也买不起商品房,这部分人群占重庆住房需求总人数的约20%。”黄奇帆说,为此,重庆决定将城市住房供给实行“双轨制”,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改造安置房、农民工公寓和公租房“5+1”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将使约30%的城市人口通过保障房实现“住有所居”。
黄奇帆表示,大规模推出公租房,既是政府调控房价的“稳定器”,也是调控住房市场供求的“缓冲器”,重庆将建立起“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要约束”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据介绍,重庆启动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首个公租房项目已在重庆寸土寸金的北部新区动工,年底前将有20万平方米公租房竣工,主城区3年内将新建完成1000万平方米。重庆公租房将打破城乡和内外差别,让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引进专业人才和外地来渝工作人员都能申请,体现重庆作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包容姿态。同时,为消除住户家庭收入高低所造成的心理落差和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重庆公租房完全参照商业楼盘标准建设,并与商业楼盘混合安排在重庆新规划的21个聚居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