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掐住油源“命门”的山东地炼企业,近日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一条日照—东明的原油管道工程正式开工,2011年工程投产后,每年可为我省的地炼企业输送原油上千万吨。不仅如此,专家表示这项工程对于改变山东区域经济格局、促进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也将发挥巨大作用。462公里输油管道开工两年后输油量达千万吨
11月28日,中国石油山东输油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另外中石油和东明石化合资兴建的日照-东明原油管道工程也正式开工,朵朵焊花绽放在牡丹城菏泽飘飘洒洒的雪花中。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日东原油管道起止点分别为山东日照港和东明石化,途经日照、临沂、济宁、菏泽4市,总长约为462公里,设计管径711毫米和610毫米,设计压力8.0兆帕。除日照港首站和东明石化末站外,还将兴建莒南、临沂、平邑、兖州、巨野5座中间热泵站以及20座截断阀室。
此次开工的一期工程年输量1000万吨,计划于2011年6月30日具备投产条件;二期工程年输量将达2000万吨。该管道输送的是从日照港进口的中东原油。
东明石化获得“生命线”加速山东地炼整体发展
“这条管道的修建,东明石化受益最大。”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表示。她告诉记者,东明石化目前的年加工原油能力是500万吨,该原油管道工程完工后,将使东明石化的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它还将引发连锁反应,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刘会长表示,像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这些下游产品的产能,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熟悉山东地炼发展的人士都明白,一直以来,这个行业都处于“吃不饱”状态。“全省地炼企业达21家,年加工能力是4500万吨,占全国地炼企业的50%。而国家原油配置指标每年不到200万吨。”刘会长表示,目前地炼企业主要从海外进口燃料油
进行加工,和原油相比,一方面燃料油的收油率要低出10%-15%;另一方面,和管道运输相比,这些燃料油主要靠铁路和公路运输,因而每吨的成本也要高出近百元,目前山东地炼每年只能实际加工2300万-2500万吨原料油。
但同时,目前成品油市场发展迅速,山东也不例外。刘会长表示,随着汽车的普及,对于成品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山东已经达到了每年2000万吨,另外全省的民营加油站数量也达到了近7000个,这些都迫切需要地炼企业不断扩大产能,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获得更多的原料油。
另外,随着东明石化产能的扩大,必将带动整个菏泽乃至鲁南经济带的发展。“1000万吨的产能就是第二个齐鲁石化了,看看齐鲁石化对淄博的带动能力,就可以预见将来东明石化对菏泽经济发展的意义了。”刘爱英说。
石油巨头频伸“橄榄枝”山东地炼成为“香饽饽”
日东输油管道的修建,缓解了地炼企业的油源供应。但同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各大石油巨头也是借此加强对山东地炼的渗透,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而对于双方而言,这都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国内各大石油巨头纷纷向山东地方企业伸出“橄榄枝”。在潍坊,今年9月7日中海油获得山东海化集团51%的股份,成为山东海化的实际控制人。在东营,中海油炼化公司将建设100万吨原油、成品油仓储罐区和物流园区项目,建设30平方公里的中海油工业园,并将以此为平台对山东省地炼进行整合。另外中石化也不甘示弱,2008年就发起组建了山东燃料油协会。
“以中海油为例,原来它主要以采油为主,现在收编了地方炼油企业,就获得了稳定的销售市场,不再发愁卖油,其利润不言而喻。”业内人士说。(杨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