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修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下称《规划》)。”9月25日,发改委地区司中部地区发展处处长刘少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修改后的《规划》将再次上报国务院,待批准后正式发布。
“《规划》尚未正式发布。” 同日,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也向记者表示。记者注意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规划》的表述也只是“讨论并原则通过”。
“《规划》彰显了中央推动中部崛起的政策走向。”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教授说,中部地区优势凸显在国务院对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做出的八大部署中。
记者还注意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已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即“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定位与此前一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维新说,《规划》对中部的定位还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据悉,“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是中部六省对各自定位的综合描述,可以概括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也是高层对中部六省的定位或是对中部地区发展优势的概括。
具体而言,山西致力于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湖南试图“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湖北则致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河南省打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重了对纺织服装业的重视。
“由于各省的资源禀赋不一样,中部六省的发展应该有其侧重点。”在回答记者关于中部发展主题不够突出的问题时,刘少军解释说,中部六省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重点,但原则不会脱离中央决定的“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发展总思路。
刘维新也认为,河南、湖北希望借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
据悉,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始于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文件当时就已经凸显了中部“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
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开始下发,中部六省纷纷提出了修改意见。
“如果说2005年是把中部地区从洼地里提升出来的话,新《规划》的获批则是在此基础上再造一个高地。”常修泽说,中部六省的发展动向,将国家发展棋局的战略思维表露无遗。
常修泽表示,一“带”一“群”一“圈”在十七大中就有提及,此次国务院会议提出这项要求意味着中央有着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视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均衡发展的长远考虑。
在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规划》要求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刘维新说,《规划》的获批,意味着城市群战略为中央层面所接受。
中部六省各行其道
“昨天,我们开会研究了《规划》细节问题。”9月24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省发改委设立“中部办”负责中部崛起工作。
“机遇与挑战并存。”9月24日,武汉市政府秘书长龙正才告诉记者,武汉正在细化落实《规划》,推动武汉中部在崛起中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中部六省越来越吸引世人关注。记者注意到,国家选择中部重点地区给予政策倾斜的同时,东部产业也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
前不久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余焰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安徽省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获国务院批准,范围共包括10个皖江城市。
“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将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等作为五大承接转移产业。”余焰炉说,安徽不仅融入长三角,而且不放弃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
湖南则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接受粤港产业的梯度转移。其中,郴州、益阳、岳阳、永州4市,被商务部批准为中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记者从发改委获悉,近期国家推进中部崛起的重点是: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中部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都市圈等城市群概念。有专家认为,这些城市的打造应该统一纳入中部规划,统一在大中部概念中。
但这是否会在完善《规划》中有所体现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的观点是,未来中国大的城市群数量应该在五个左右,中部六省能占两个城市群比较合适。
“工业化进程、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刘维新说,中部崛起关系到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中,无论在自己的经济基础或发展区位优势上,中部都难以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华夏时报杨仕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