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企业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资产收购对中国车企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然而,从已完成的上汽收购双龙、南汽上汽携手收购罗孚,到如今的北汽收购欧宝半途折戟、腾中收购悍马前途未卜,中国车企在对外扩张欲望不断膨胀的同时,也走到了海外收购的三岔路口:收或是不收,还是有选择的收?这成了中国车企必须面对的问题。
上汽收购双龙——
收购成功但血本无归
2005年1月,上汽用5亿美元收购了双龙48.92%的股权,这是中国汽车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笔收购,但最终却以上汽遭受巨额损失、双龙进入破产保护程序而告终。
有专家认为,这是上汽不了解韩国本土的工会情况造成的,但双龙因产品结构过分倚重SUV等高油耗产品而逐渐被市场抛弃也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4月,上汽公告显示,被双龙吞噬的2008年利润高达30.76亿元。这笔学费着实有点贵。
北汽收购欧宝——
理念不同的失败
北汽最终未能成为欧宝的新主人,总裁徐和谊的声明很明确,双方在知识产权方面谈不拢,而这恰恰是不少海外汽车企业在中国企业收购案中最关注的问题。
同样,在吉利涉及的VOLVO收购案中,VOLVO汽车工会负责人上周表示担忧,如果沃尔沃进入中国的话,考虑到成本因素,其生产也将迁往中国。除本国失业问题外,“沃尔沃可能无法从供应商中获得关键技术,并将被排除在欧洲研发合作之外。”
专家认为,目前一些中国车企仍把海外收购简单看作是“买下来,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去”。而实际上,先不说生产线能不能搬走,就是能搬走,包括与当地经销商的合同以及当地政府希望的稳定和就业等问题也无法解决。这也正是为何一旦有欧美企业加入竞购,中国企业基本上就没有机会的原因。
南汽上汽收购罗孚——
终于看到希望的田野
这里总是还有一个好的结果:上汽和南汽在罗孚破产后收购到的资产和品牌最终融合到了一起。最新的消息显示,上汽荣威品牌已在今年上半年走出亏损,并实现了盈利。在收购完成3年后,荣威550的热卖终于让上汽自主品牌负责人松了一口气。
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荣威和名爵终于联袂出演,共同推出了数款新品,且都将在明年年初上市。
上汽和南汽是在罗孚完全倒闭后采取的收购。相比之下,仍有设计开发、生产销售能力的萨博、VOLVO,中国车企的机会不容乐观。
腾中重工收购悍马——
可能发生的蛇吞象
作为中国汽车业兴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里还要提出来的是腾中重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地方性企业,要在今年收购全球知名的悍马品牌。
腾中收购悍马意向公布接近两个月,但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寥寥。有消息称,有关部门仍在对这宗交易进行审批,而政府部门显然也对此项收购担忧重重。但让人屡屡意外的是,“腾中买马”虽然不被国内舆论看好,该交易却似乎在暗中一步步向前推进。最近有消息称,腾中要在海外成立公司,离岸收购悍马,且获得了境外资本巨鳄的支持,这为其“买马”再布下一局。可能发生的“蛇吞象”事件也让业内了解到一件事,只要胆子大,后台够硬,那么收购通用都不成问题。
海外收购真的不差钱?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车企能出口几千辆车,甚至几百辆,也要当着大新闻炒一把,很多人就以为,买下这些海外汽车品牌后,便可顺理成章地借船出海。但事实真的如不少企业所对外宣传的: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收购不差钱吗?
应该透过表面看本质,那些插着草标叫卖的汽车品牌,不知道背后还有多少债务,买下它们就连带着肩负起了更多的债务,这样一来收购成本会成倍上涨,这可能是收购之前成本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其次,中国企业还要支付庞大的研发费用和新产品全球推广费用,目前的中国企业又有几家有这样的运作实力和经验?所以,眼下这些看起来诱人的价格只是看上去很美。
中国车企并购国外汽车企业的第一大单应当是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结果却让上汽吃尽苦头。现在,手握MG和原罗孚几乎全部资产的上汽也只是努力把荣威和MG在国内做好,迟迟未敢大手笔进入国际市场。
当然,还要说一遍,中国车企如果真的想买这些海外资产,首先就要解决钱的问题,不光是收购一次的问题,而是后续的所有资金问题。二是要捋清收购的思路,要把它们当成国际品牌来买,也当成国际品牌来经营。如果现在做不到,就要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