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要来了吗?有人说,听见了它的脚步声。
但是,从国家统计局6月10日公布的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两项数据指标同比呈现双下降的局势,看不出通货膨胀要来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受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影响,PPI同比降幅继续扩大,与去年同月相比下降7.2%,降幅比4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
虽然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没有任何通胀迹象。但是,通货膨胀是否要来了的争论开始甚嚣尘上。
4万亿不会助推通货膨胀
自去年11月开始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以来,4万亿投资的效果已经初现,但这一计划从诞生之初就出现争议。有观点认为,启动中国居民巨大的消费能力,才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GDP增长,只能实现短期增长并且引发通货膨胀。
针对此观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所长罗云毅在6月14日召开的全国招投标领域年度聚焦会议上否定说,“4万亿的投资新政与通胀无关”。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证券市场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李国魂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表示,“认为4万亿投资引发通货膨胀是极为片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李国魂的理由是:首先,国家实施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指向也非常明确;其次,4万亿的投资是分期分批实施的,绝不是搞大干快上,更不是蜂拥而上,其中的很多项目本来就是既定规划之中的;第三,国家出资所拉动的资金,更多的是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和民间。所有的投资均会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尤其是所拉动的民间投资更不会采取盲目发热的态度。
“4万亿的投资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这也可以从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中窥见一斑。农产品的价格尽管有小幅波动,但是并没有大规模上涨。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上仍处于下跌通道中。”李国魂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2%,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CPI仍在低位徘徊。
“这充分说明我国目前的物价形势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也就是说,即使流动性逐步增强,货币供应加快,加之美元近期的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会刺激市场的通胀预期,但是,真实需求不出现明显回升,通胀预期也势必会随之回落。所以,当前的各种因素都不足以支持通胀预期的形成。”李国魂说。
11月会有通胀迹象?
争论归争论,政府目前所采取的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依然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忧虑。
“11月、12月可能会有通胀迹象,明年上半年可能出现滞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如果CPI转正,存在出现通胀的可能性。
但他同时表示:“中国通胀因素的40%是输入型通胀,包括国外原材料价格垄断、政治因素等,央行有可能因此放缓信贷规模。”
与祝宝良一样认为“通胀已经离我们不远”的,还有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他坚定地认为多印纸币就会带来通胀。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更悲观地认为,印钞票一定会有通胀,而且通胀苗头已经出现。
经济学家预测近期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并非没有缘由。
5月,总体反映世界主要商品价格动态信息的CRB指数(全称路透CRB商品指数),大幅上涨14%,创下1974年7月以来单月涨幅的新高。6月1日该指数一天上涨3.1%,创两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CRB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总体反映世界主要商品价格的动态信息,广泛用于观察和分析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尤其重要的是,CRB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出CPI和PPI的变化,是一种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它与通货膨胀指数在同一个方向波动。可以说,CRB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预测中国可能发生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是“货币数量论”,即由货币供给导致的通货膨胀。
去年11月,中央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随后银行业开始大规模信贷投放。今年前5个月,我国共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5.8万亿元,已超过年初预计的全年新增信贷额度5万亿的下限。
“如果照此速度,全年贷款增量将超过10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也将持续大大高于GDP的增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尽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物价负增长阶段,但鉴于货币信贷持续超量投放的现实,以及18个月到19个月的滞后期,则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显然存在很大的通胀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