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多种策略以刺激经济,其中包括投入4万亿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扩大信贷规模以刺激投资,推出创业板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等。对于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重点,该落脚何处?日前,在广发证券和本报联合主办的“全球经济危机下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本报记者先后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和《财经》特约经济学家、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磊,他们的一个一致看法是增加农民收入对刺激消费作用明显,金融资源要向弱势地区和人群倾斜。
贺强:刺激经济关键是要让农民增收
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信贷大幅增长4.58万亿元,单是最后一周就已经发放8000亿元的贷款,信贷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而固定投资却没有跟上。从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08年7、8、9、10四个月固定投资规模依然平均增长6%—7%。但今年2月份刺激经济方案出台以后,一季度的固定投资规模只有6.5%的增长率。“三架马车里‘投资’这匹马根本没有启动,草料放了,但马并没有吃成。”贺强指出,新增的信贷并没有落到投资上,GDP自然也难以启动。新增的贷款没有落到投资上,究竟流向哪里了呢?
贺强从结构上为我们揭示了人民币的流向之谜。一季度的贷款结构显示,具有短期高流动性的M0、M1总和大幅下滑,而M2却在高位反弹。这表明企业和居民的长期存款在大量增加。贺强分析,由于投资环境不好,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意愿不足,有不少企业拿了贷款后直接存回了银行。此外,一季度票据融资增长得非常快,1月份增长了38.5%,2月份增长了44.5%,3月份增长了22%。贺强在实际考查中发现,由于大企业票据融资成本较低,很多企业把票据直接拿到银行贴现,再利用银行贴现的钱,委托银行进行理财投资,进入货币、股票等资本市场。这样,新增的贷款就完成了其迂回流到资本市场的过程,企业也从中赚得存贷差。“光靠扩大信贷是不行的,我国有特殊的消费障碍。”贺强表示,我国目前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人们的消费信心不足,加上目前在一定水平上的消费已经达到饱和。因此,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最根本的是增加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农民目前的消费水平低,相比城镇居民,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增加农民收入对刺激消费作用明显。”其次,从行业来讲,房地产是国民的支柱产业,产业链很长,曾有经济学家说过“房地产是唯一把冰冷的钢筋水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因此,贺强认为,要拉动投资,重点是要发展房地产业,通过房地产刺激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如装饰、家具、建材等。他指出,目前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价格过高,有房无量。通过降低价格,成交量上升后房地产必然会回暖。
陆磊:金融资源要向弱势地区和人群倾斜
陆磊认为,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不足以动摇中国的金融稳定,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采取加大政府投资救经济,而非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导致产生新一轮萧条的危险。另外,他还提出,目前国内企业利润和信贷规模呈非对称性变化,未来金融稳定的问题必须未雨绸缪。他认为,还存在的潜在风险是经济复苏过于缓慢,而财政资源相对有限,未来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力度会减弱。
那么在危机之下,如何通过金融业来促进经济增长,保持金融稳定呢?陆磊认为,提振经济更多需要从实体经济层面找到一个经济增长点,而金融部门首当其冲要担当这个增长点的“发现者”。结构调整必须依靠金融创新,依靠创新金融才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说农村地区的产业投资资金,能不能将土地证券化,如果把土地进入到信贷市场的话,可以撬动的信贷资源起码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通过这样可以使金融资源和经济增长相对平衡一些。”此外,陆磊还提到,金融资源有必要向弱势地区和人群倾斜,尤其是要做好社区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入,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依托劳动力流动构建金融服务的体系。他表示,这不是单方面的支持,而是双赢,金融机构要构建长期客户关系,通过客户壮大自身,同时拉动就业,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记者贾肖明 实习生黄倩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