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横扫全球 中国能否对抗
近来,正当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纵深蔓延,世界各国全线阻击危机时,美国却抛出了全球失衡的根源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的论调,将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中国,力图推卸肇发危机的责任。美国的解释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储蓄和投资取向,全球经济出现失衡,新兴经济体的高储蓄为全球信贷泡沫埋下种子。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失衡?失衡的根源在哪里?笔者认为全球价格体系的错误定价才是危机的根源。价格信号引导着经济运行,价格扭曲必然导致价格体系的失衡和经济扭曲,从而引发全球性危机。
一、失衡并增长着:全球价格扭曲下的超常繁荣
近20年来,全球经济最大的格局之变就是日益广泛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长期横亘在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藩篱终于被打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巨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也完全展现在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面前。由资本追逐利润的强烈动机所驱动,包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内的国际资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流动(在过去20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7%,而国际资本的流动增长是14%),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和规律,与全球经济分工不断深化下贸易的大趋势达到如此惊人的契合。
事实上,定价合理的价格体系是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信号装置,而价格体系所包括的价格周期因素、价格连接因素,即货币价格、资源价格以及资产价格的扭曲和迷失都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第一,全球化红利得益于两大价格体系失衡
当代发达国家进入了长期的快速工业化过程,并且展开了水平分工体系,也同时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价格体系,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只能与发达国家展开水平垂直分工,即主要以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交换,由此不断拉开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发达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内的生产要素价格,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滞后,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提升速度十分有限,这样就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低相差悬殊的两种体系。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体系趋于融合,市场的力量必然会对这种极不正常的扭曲情况进行校正,其基本方向就是通过资本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发展中国家外部创造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不断拉升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共同推动了货币渠道与商品渠道的通货膨胀。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格体系中缺乏定价权,“进口高价格,出口低价格”。中国等国虽然对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动,却没有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场竞争的“主场权”,全球价格体系话语权的缺失使资源定价权由资源生产国转移到资源消费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在多种大宗商品上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这被世界市场冠称为“中国因素”。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国,目前我国是全球铁矿石、铜、天然橡胶和大豆的最大进口国,是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国,同时也是棉花、玉米、小麦、氧化铝、镍等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口国。其中,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天然橡胶和镍的进口依存度在40%~60%之间。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付出了更多的外汇用于进口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宗商品出口量逐年增加,价格却急剧下降,在价格主导上也处于被动地位。如2005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l%。中国成为全球的加工、生产中心,但主导了生产,主导不了贸易和资源定价,形成了中国补贴全球生产成本,补贴美国消费者福利,补贴全球化红利的失衡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