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内四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最近一个时期,我国外贸政策可谓频繁出手,不断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着意打赢出口这场“保卫战”。
观察人士指出,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及经济周期变化三重压力下,为了“保出口”,外贸政策亟须远近结合,打出“长短拳”。
短期来看,已付诸实施的出口退税率上调、贸易产业政策放松、人民币汇率变化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但仍然存在调整的空间。
从财税政策看,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退税率已连续4次上调,涉及纺织、服装、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作为中性贸易政策,国际上多实行“全征全退”,以避免商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双重征税。我国出口退税率最高值为17%,但目前仅有部分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享受最高退税率。可以预期,如果外贸形势继续恶化,继续提高退税率,甚至实现全部产品足额退税也不无可能。
从产业政策看,目前着力点在于占外贸总量40%的加工贸易上,如放宽加工贸易禁限类目录、提高加工贸易产业产品层次等。而在促进服务贸易,支持服务出口等方面,也有一定空间。有关部门已开始研究相关鼓励措施,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已上报国务院,服务外包产业有望获得财税政策、灵活的用人用工政策等若干优惠。
从汇率政策看,出于对出口下滑和经济形势的考虑,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大。人民币汇率2009年有望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也有望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尽管从政策层面看,中国仍有一定调控余地,但中国出口正经历从成本冲击向需求冲击的转变,短期政策提振作用相对有限。中国出口有可能经历长期低迷。这就需要从长计议,标本兼治。
从长期来看,国家政策调整要兼顾“保出口”和“促升级”双重目标,利用内外部环境趋紧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在产品结构上求新求变,不断升级,方为渡过危机成功之道。
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纷纷加大公共开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提供了难得机遇。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风险环境不断恶化,不少国家地区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明显升高。加强多边贸易谈判、改善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等制度建设,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应进一步致力于提高出口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使企业能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种类。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调整,最大程度减少因外部需求缩减带来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