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横扫全球 中国能否对抗 2009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4万亿力撬内需 应对经济下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09年走向
在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一触即发之际,石油市场的流动性急剧收缩,油价波动进一步加剧,并为下一轮经济复苏埋下隐患。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国际油价的大幅下降,是一次经典的休克式疗法,不仅使产油国惊慌失措,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需求大国始料不及的。诚然,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际油价的稳定需要各国的联合行动,也需要时间的考验。然而面对百年不遇的危机,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油价机制,使油价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一、多重因素演绎过山车行情
自石油在19世纪60年代大规模开采并应用到工业中以来,历史上每次油价暴涨之后,都会伴随着油价的大幅回落和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尽管人们至今仍不愿用衰退这个词汇来形容眼下的世界经济,但欧美近期的经济表现令人沮丧:80%的欧洲经济学家认为该地区已经进入衰退;美国公布的第三季度GDP报告表明,增长率按年率计算比上一个季度下降0.3%,个人消费水平也降至17年来最低,日用品如汽油的支出已降至58年来最低水平,美国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衰退的大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在2008年见证了国际油价泡沫的急剧膨胀,也见证了这一泡沫的破灭。自2003年开始,油价开始了新一轮上涨周期,并以每年平均每桶10美元的涨幅递增,至2007年,油价的年平均值已达到每桶70多美元。2008年1月2日,油价破100美元大关后一路狂飙,仅用半年多时间就逼近每桶150美元。正当一些国际知名投资银行预言国际油价即将突破200美元/桶时,现实却给了人们当头一棒,令人大跌眼镜。自今年7月11日触顶每桶147.27美元后,油价就像一辆行驶在下坡路上但制动失灵的汽车,一路狂泻,到今年12月19日,国际油价突破了40美元/桶的心理防线,跌幅超过70%。面对不断下滑的油价,目前人们仍然有深不见底的感觉,一些国际投行更使是悲观地将原油目标价格大幅调低到25美元/桶。为了扭转油价颓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连续三个月宣布减产,而在12下旬宣布的日减产原油220万桶,也是该组织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单次减产。
国际石油价格随着供需变化经常发生波动是正常的,但波动分正常波动和非正常波动,正常波动是市场因素造成的波动,非正常波动是由非市场因素造成的波动。而这次油价的下跌,是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第一,需求压力。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价格走势与世界经济的表现息息相关。在全球经济前景黯淡的形势下,国际机构纷纷下调对原油的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目前经合组织国家的需求将从2007年的4918万桶/日下降至2008年的4809万桶/日,2009年将继续下滑至4749万桶/日,其中需求疲软主要集中于美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也出现放缓势头。鉴于目前危机仍未见底,全球经济前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油价走势仍扑朔迷离。
第二,投机操纵。石油市场投机资本的撤离是导致油价暴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全球流动性泛滥,使大量的投机资本囤积在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期货上,国际油价的涨跌已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供需波动的合理范围。据统计,2008年年中进入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资金约为2600亿美元,是2003年的20倍。这些投机资本,借助美元贬值、地缘风险加剧等炒作因素,不断推高国际油价并从中牟取巨额暴利,国际油价犹如一匹脱僵的野马,完全失去了控制。金融危机后,投机资本迅速撤离,又使国际油价出现自由落体式下降,其速率之快、降幅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第三,经济冲突。实际上,本轮油价的直上直下,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着油价的节节攀升,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并与中国、巴西、印度一起进入“金砖四国”行列,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显然,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绝不会容忍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因为那会使俄罗斯、伊朗等产油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大增,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石油战略。这也是美国对近海石油开采解禁以及打击石油投机活动的原因所在。按理说,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元贬值应不可避免。但实际结果却是,尽管危机愈演愈烈,美元对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却在不断升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价格不断随之下跌。统计数据表明,美元汇率每变动1%,就会给每桶油价造成4至5美元的波动。美国反其道而行之的美元政策,不仅打击了国际油价,间接地实现了为市场注资的目的,而且使俄罗斯陷入经济衰退之中而不能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