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国政府纷纷集中精力挽救汽车行业却试图不触及“与自由、公平贸易精神相悖”时,世界贸易组织(WTO)12月15日作出裁决,中国对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汽车零部件征收带有歧视性的关税,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方注意到上诉机构在汽车成套/半成套散件(CKD/SKD)进口关税待遇等方面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纠正了专家组(WTO争端处理小组)此前的错误裁决,中方对此表示欢迎,但同时也对上诉机构维持专家组其他部分裁决感到遗憾。
“这是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针对这一争端的最终裁决,中国现在没有渠道再上诉了。”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副院长贺小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这个政策自2005年制定后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当下正值金融风暴冲击汽车业的“风口浪尖”,此时公布这一裁决会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吗?
时过境迁 政策目的已达到
此次争端的焦点是2005年2月中国制定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规定进口零部件总额超过整车成本60%以上的,对进口零部件将按整车进口税率征收关税。但是其实质的管理规定——《整车特征核定标准》实施时间一再延期。早在2006年3月,美国和欧盟就认为这一管理办法违反了WTO规定,向WTO提起诉讼。
近3年过去了,中国汽车工业已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没有真正实施过的政策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影响。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郎学红表示:“制定这个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CKD组装生产,因为当年有一些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谋取利益。而过去一年中,这样的企业基本已经不存在。”她认为,这一裁决对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不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分析,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外资制造商正在加强在华本地生产,可以说《管理办法》对外资制造商加速国产化进程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各制造商为降低被征收高关税的风险以及提高自身成本竞争力,逐步提高本地采购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该管理办法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作用。
降低成本 外企积极本土化
郎学红还对记者表示,本土化日益提高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跨国车企如果不提高在华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8年10月,发动机、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和其他汽车相关商品进口金额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发动机降幅最为明显。发动机进口3.27万台,环比下降27.13%。
“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利用我国高素质、低成本的技术人才,在华扩大或新建独资的技术公司,开发更适合我国市场的产品。为控制核心技术、减少中外方之间的摩擦,他们要求控股或独资的倾向日趋严重,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中汽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说。
环境恶化 本土企业压力大
“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面临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这是近日在四川内江举行的2008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上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
张伯顺认为,首要的压力来自技术。他说:“2008年7月,国Ⅲ排放汽车法规的实施对零部件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瓶颈问题集中凸显。自主零部件企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打破关键技术被外国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保护自身产业的安全。”
此外,我国零部件企业出口虽然近几年保持25%左右的增长,但其中外资企业占了1/3以上,而自主企业出口的零部件中较多的是铝车轮、水箱、玻璃和电线束等技术附加值低的资源消耗型产品。“还有不少零部件,则是贴着别人家的品牌商标出口的。”张伯顺说。
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也相当沉重。据张伯顺介绍,到目前为止,上海通用、神龙、奇瑞、南北丰田、长安福特马自达和东风悦达起亚等整车企业,调整原预期目标,减产总量达几十万辆,严重冲击零部件市场尤其是配套市场。目前,许多零部件企业开工不足,库存增多,资金难以回笼,何谈升级。(李语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