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关于货币政策短期防通缩的表态表明,继续降息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分析人士认为降息幅度可适当加大。
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与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相配合,央票发行利率稳中适度下行,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与此同时,近期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跌幅超过前6次的总和,与现行1年期存款的利差达到近年来创纪录的135基点。央票利率走低显示出市场对央行大幅降息的强烈预期。市场人士预计,央行下次降息幅度至少有54基点。
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货币政策的特点看,大幅降息十分必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可谓百年罕见,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小。当前政策调整不是简单的逆周期调控,因为中国经济加速下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国内经济的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如发达国家,在非常时期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利率调整才能发挥作用。
目前,货币政策调整采用的主要是试错法,即先小幅调整利率来试探政策效果,随后进行相应微调。无论是去年的6次加息,还是最近的降息,央行都采取了“小步快走”的方式,显示了运用货币政策时的审慎态度。
但由于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时滞,往往跟不上经济形势变化,等到利率政策真正作用于经济变量时,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货币政策在经济走势较为明朗的初期出重拳,其试错成本将相对较低。
目前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央行降息的作用,部分体现在扩大企业融资需求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缓解企业成本及亏损压力。大幅降息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这对于防范经济的内生性紧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国利率水平依然偏高,大幅降息具备可操作空间。尽管央行在过去的两个月内3次降息,1年期贷款利率已降至6.66%,但与2007年6次加息以前的6.12%的利率水平相比,仍高0.54个百分点。而我国与美国的利差仍倒挂2.6个百分点。
当然,利率这一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是无限大的。期望通过降息来完全缓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分析人士认为,从长远看,应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建设,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同时,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记者 任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