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2007 年,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2007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 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3718 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 亿美元;2007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28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 亿美元。
银行间外汇市场全年交易量首次突破2 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但增速有所减缓;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持续流入,对外投资稳步推进,资金流出渠道进一步拓宽。虽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但有利于逐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开始示作用。
当前,国际收支较大顺差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体现了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国内储蓄持续大于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现实问题。同时,2007 年本外币利差变化、人民币升值预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008 年,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长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将会发生积极变化,虽然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大额顺差格局,但调整过程已经开始并将继续下去。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增加了国际收支形势的复杂性,对此须密切关注,高度重视风险防范。
2008 年,在“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宏观调控基调下,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开放质量,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外汇管理部门将认真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继续按照“推改革、促流出、重监管、抓手段”的工作思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更好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合法持有与使用外汇的需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与分析预警,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努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
图2 2007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港元、英镑中间价走势图 |
一、国际收支概况
2007 年,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全球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大幅调整,跨境资本流动活跃,美元持续贬值,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2007年,中国经济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出现积极变化,但是,经济运行也面临货币信贷投放较多、物价上涨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偏快、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较大顺差是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二)国际收支主要特点
2007 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 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 亿美元增加到3718 亿美元,已连续六年呈现较快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由上年的67 亿美元增加到735 亿美元。2007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 亿美元。各主要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1. 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增速有所减缓
2007 年,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12200 亿美元,进口9046 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和20%;顺差3154 亿美元,增长45%,在国家一系列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平衡政策的影响下,货物贸易顺差增速比2006 年下降了17 个百分点。
2. 收益项目净流入显著增加
2007 年,收益项目净流入257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9%。其中,我国海外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增长迅速,全年职工报酬净流入43 亿美元,增长118%。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全年投资收益净流入213 亿美元,增长62%。
3.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2007 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较强。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 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496 亿美元,增长73%。
4. 对外投资稳步推进,资金流出渠道进一步拓宽
2007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189 亿美元。随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的不断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主体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机构和个人对境外证券投资组合更加多样化,2007 年我国QDII 项下对外投资汇出资金329 亿美元。5. 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2007 年,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年末达到1528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 亿美元,超过2005、2006 两年的储备增加额之和。其中,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顺差分别为3154 亿美元和1214 亿美元,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68%和26%。
(三)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持续扩大,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32%,比2006年上升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继续提高,国际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有所加大。
第一,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良好的投资环境、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促使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布局中,逐步将加工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外资的流入和进出口顺差的增长。2007 年,海关统计,我国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为2118 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顺差的81%。
第二,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12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现阶段,工业化步伐较快,投资需求较高,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形成了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
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我国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外在表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再加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居民预防性储蓄较多,影响国内需求和消费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此外,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也影响了国内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第四,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也是跨境资本追求较高投资回报的结果。2007 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美联储连续降息以应对金融风险,美元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的投资风险也有所增加。在此情况下,我国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本外币利差发生变化,人民币资产投资回报相对较高,国际资本流入的动力增加,国内银行、企业及个人将境外资产调回境内转化为人民币资产的倾向增强。
总的来看,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会明显改变,我国经济有望继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可能仍将保持较大顺差。2008 年,由于国际经济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也面临一定挑战,我国国际收支形势的复杂性增加。为此,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时分析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积极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逐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高度重视防范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