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紧缩货币,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动作,2007年,央行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7次发行定向央票、重启3年期央票和特种存款、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以及多次窗口指导。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汇率工具将在未来调控中占据突出地位。
传统政策工具逐渐失灵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集中表现为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由于国内消费需求未有根本改变,导致外贸依存度上升。
贸易顺差和资本项下的资本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快速上涨势头,仅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就占了国内货币投放的大部分。2006年年底,央行外汇占款84360.81亿元,外汇储备的增长给央行调控流动性带来了难度。
随着时间增长,央行采用对冲手段的成本增加,准备金率、利率调整等传统手段越来越捉襟见肘,而再贴现和再贷款手段则几无用武之地。准备金率调整由于直接影响货币乘数,其杀伤力过大,在准备金率已接近历史高点的今天,使用空间越来越窄;利率调整由于要对要素改革预留空间,限制因素也较多。结构调整和民生的改善,需要快速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要素价格改革。由于“价格刚性”和利益协调问题,要素价格改革基本上是一个调升原定价过低要素价格的过程,因此要素价格改革和价格体系调整基本上就是“涨价”。央行贷款手段属于扩张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见,传统货币政策手段出现了“不够用”。
汇率调控的市场基础已具备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和巨额积累,在给中国带来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稳定性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外汇占款增加造成的对货币政策冲击,以及结汇对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升值压力等。
在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居民结汇的要求不存在,持有外汇资产的情况较为普遍,只要通过恰当的汇率和利率组合,一般可以达到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目标。为继续保持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利益,同时消除储备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了种种措施,拓展了外汇储备的使用方向,采取改善汇率和外汇管理政策,增加外债偿付以及利用储备对国内金融机构重资本化等方式,调整了储备资产的过快增长。
鉴于当前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逐步推进的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总体上遵循“藏汇于民”的发展思路,这为汇率调控政策发挥功效提供了市场基础。
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
调控进出口增长幅度,提升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促进国内消费增长,调节外部经济变化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发挥汇率的“调节阀”作用。
进入2007年6月后,人民币汇率仅在6月和9月中下旬10月上旬两段时间内有过一段时间的平稳期,整个下半年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加速升值和相对宽幅波动的阶段。提高汇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完善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加速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汇率体制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
自央行2005年7月21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向纵深化发展,人民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不断丰富,远期结售汇业务等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逐步推广。金融机构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许多企业事先采取了远期结售汇、贸易融资、外汇资产负债管理等防范措施,基本消化了汇率升值的影响。
让汇率担当宏观调控重任的外部条件已具备,在当前我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其他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受到诸多限制和使用空间缩小的情况下,汇率调控会成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