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官方数据是否像外界普遍认为的那样,严重夸大了GDP水平和增长率?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发行的一本新书说,尽管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GDP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的估计远非尽善尽美,但最近关于工业和服务业的普查数据并没有支持外界的质疑。
亚行在周末发行的《中国国民核算:测试问题、最新进展和未来出路》一书中说,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采用的是1993年国民核算体系,但仍没有完全按照这一体系进行统计。这些可能会影响到GDP的核算。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是因为国家统计局不懂得应该如何估算账户体系的不同部分,而是因为缺少可靠的基础数据。通常,这些方法问题都与GDP的某些成分遗漏有关,如果纠正这些问题,GDP的水平就会上升,而对增长率的影响却很难预计。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和亚行首席经济学家艾弗兹·阿里联合在序言中写道,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引发了对中国GDP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官方数据准确性的激烈争论。中国国家统计局注意到了这些争论,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改进GDP核算数据的质量。
2001年,中国政府提请亚行帮助国家统计局改善中国服务业统计质量。“我们认为这本书是亚行提供给国家统计局的最终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说。
亚行报告说,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民账户是1952年按照物质平衡表体系(MPS)编制而成的。MPS采用“可比”价格而非“不变”价格,后者为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一般来说,采用可比价格会导致价格上涨水平的低估,从而导致实际增长率的高估。
1992年,中国放弃了MPS,并正式采用主要应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SNA)作为官方国民核算体系。
亚行说,目前中国的国民账户体系已接近于1993年SNA规定的国际标准。很少有国家能完全遵守该体系的每一项规定。如果中国严格遵守SNA的规定,则中国的GDP将会更高,而不是外界质疑的中国高估了GDP和增长速度。
但中国经济增长到底有多快,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实际上,完美的国民账户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得出毫无差错的GDP,但问题在于制度上和方法上的问题会如何导致数据造假和扭曲,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约束会如何影响统计方法的改进。
亚行报告还揭示了中国在制定五年计划经济增长目标时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
据介绍,早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计划编制部门的“政府管理艺术”就是为完成年度或者五年计划的目标“留有余地”。由于完不成既定目标在政治上不可接受,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都倾向于留有足够的余地,以便可以轻松达到甚至超越目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际完成情况就从没有低于五年计划的既定目标,但不同时期目标被超越的幅度变动很大。
既定目标经常被大幅超越(如第6个和第8个五年计划)提示上级部门,下级部门在制定当前计划中有意留了过多的“余地”,那么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央部门就倾向于制定一个更高的增长目标使增长潜力得到最大发挥。但这也意味着超越计划的余地不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计划可能刚好被完成或超额一点完成,如第7个和第9年五年计划。这种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来自下级部门的一个警示,即如果继续追求这样的一个高目标,则很可能会无法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目标被微小超越后,跟随的是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既定目标的下调。(郭永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