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表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各地投资冲动需要减缓
备受关注的《煤化工产业规划》(下称“规划”)有望今年底或明年初出台。该领域投资初显过热的迹象有望得到扭转。
在上周六在北京召开的“煤炭和煤化工国际峰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侯世国透露了上述消息。
此前有传闻称,中国将停止在建的煤化工项目和粮食乙醇燃料项目。但此后相关部门出面澄清,表示不会叫停国家已经批准的项目。
据会上多家企业人士表示,该规划一直迟迟未出,一个原因是地方规划和中央规划中一直存在不同考虑。各地煤化工项目上马热情高,但中央层面从全盘、长远考虑认为,煤化工后加工和应用市场开发比较慢,各地投资高涨已导致产业产能过剩迹象。
以其中的煤制油项目为例,侯世国指出,2006年甲醇生产能力为760万吨,但目前在建产能已达2000万吨以上。
如今,国内最大的煤制油项目是神华集团耗资100亿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生产的煤直接液化项目,将于今年内投产,第一期可以生产108万吨油当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在世界油价高企的背景下,煤制油理论上被市场看好,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发改委制定该项规划迫于平衡各方利益,需减缓各地投资冲动。
作为规划参与者之一,顾宗勤还指出,规划中将对外资投资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参股比例有所考虑。
目前,受到关注的是煤化工中的新技术:煤气化和煤制油的产业发展。去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替代能源研究工作小组指出:以煤为基础,多元化发展,重点发展醇醚燃料可能将成为最近几年替代能源发展的主要内容。
该结果让相关企业备受鼓舞,也引发了一轮投资高潮。各地尤其是富煤地区已经纷纷上马多个煤化工项目,势头的高涨使相关部门开始担心产业生产能力过剩。
同期,国家发改委又下发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规定,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和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政府开始通过政策调控该领域的投资过热现象。
顾宗勤告诉记者,目前市场投资热度较高的是煤制油,即煤炭转换甲醇。甲醇可直接掺入汽油成为原油的替代产品。但甲醇作为汽油排放的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他还指出,虽然整体产业规划尚未出台,在各地市场上,仍然有企业私自生产煤制油,还出现了不按科学操作的无序竞争、油品市场失控等现象。
目前,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同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为保障石油供给安全,将煤炭资源转化为油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举措。但该产业前景虽好,顾宗勤却认为,尚有技术以及下游深化等问题,产业的真正发展可能将是3~5年之后,目前投资存在一定风险。(宋蕾)
|